本報駐日本特約記者 蔣 豐
共享雨傘、共享單車、共享房屋:如今,共享經濟已經充斥著我們每個人的生活,日本甚至出現了“共享墳墓”(如圖)。
“共享墳墓”是位於東京都荒川區町屋光明寺的住持大洞龍德開拓出來的創新產業。 目前町屋光明寺已經開闢了1500個共享墓地,一個墓地最多可6個人共享。 據大洞龍德住持分析認為,共享墳墓最初的利用者可能是LGBT群體(編者註:LGBT是女同性戀者、男同性戀者、雙性戀者與跨性別者的英文首字母縮略字),接下來 就會吸引高齡未婚的女性,再後來可能就是跟故鄉的親人們已經沒有什麼來往的都市移民們了。
事實上,在“共享”這個詞語還沒有大範圍出現前,日本就已經有了實質性的“共享墳墓”。 如2012年年初,東京多摩地區的都立墓地,一個可容納4萬人的小平陵園就獨闢蹊徑,打造了一個“樹木葬”。 墓地的形式,則是在椿樹、櫻花樹等樹下預備一個寬1.5米、深2米多的共同埋骨洞,可埋葬5至10人的骨灰盒。 小平陵園這個“樹木葬”的一期工程共設有500個共同埋骨洞,前來申請安葬的多達8000餘人。 另外還有16萬人已經為自己預訂了還沒有啟動的二期、三期工程。
日本和中國一樣,是根深蒂固的儒教國家,在孝道理念下,大家重視厚葬、墳墓風水,並且都有祖先崇拜等。 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在第一次執政後,就回故鄉山口縣重新修繕了先祖的墳墓,凡逢年過節都會在眾人的圍觀下上墳。 這跟劉邦稱帝后還鄉為先祖修繕陵墓,韓信衣錦還鄉後修祖墳並無兩樣。 那麼是什麼讓日本人變得越來越“想得開”,開始熱衷於跟非親非故的人“生不同裘而死同穴”呢? 一言概之,是生活,生活讓人們接受了變化,學會了妥協。
首先,高齡化社會的加劇發展,導致日本的墳墓用地面積與死亡人口數目的比例開始失衡,墓地價格逐年上漲。 據日本國立社會保障人口問題研究所的推算結果,在2010年到2019年,日本所需墓地面積總和為650萬平方米,相當於139個東京巨蛋球場那麼大。 在寸土寸金的島國日本,再沒有比這更令人頭疼的事了。 而“共享墳墓”既可以節約土地,又能解決很多因為經濟原因而“死不起”的問題。
標籤
環球網
其次,日本社會價值觀多樣化,部分城市已經認可同性婚姻,選擇終生獨身的男女也越來越多,像過去那樣男子繼承祖墳,女子葬入夫家墳墓的風俗開始變得不大現實。 據日本總務省的最新調查結果顯示,在日本, 65歲以上的女性裡每5人就有1人是單身,而65歲以上的男性裡每10人就有1人是單身。 日本中央大學的山田昌弘教授稱:“在過去的日本,一輩子單身的女性會被葬在家族墓地裡,由侄子或外甥供養。如今日本人血緣觀念日益淡薄,迫使上了年紀的單身女性不得不 自己為自己準備墓地。對她們來說,缺的不是錢,而是一個伴兒。這種跟別人合葬的需求今後還會越來越多。”
另據大洞龍德住持介紹說,他創建“共享墳墓”的靈感,就來源於一位女性。 這名女性是女同性戀,年齡大了開始考慮最終歸宿的問題,覺得一個人承擔墓地的費用有些吃力,“如果能夠和朋友們一起入葬就好了”。 日本還有一名紀實文學作家松原櫻糯唇艘桓隹曬┲丈ド淼吶悅鞘褂玫摹骯蠶矸嗇埂薄D溝匚揮詼┒嫉母惺校夤垡採杓頻梅淺E曰 峭衷殘蔚陌啄貢鼙咧猜嗣倒寤ā
另外,日本還存在一種由來已久的“共享墳墓”的方法,就是把去世親人的骨灰都放進寺廟的佛像內部。 位於大阪市天王寺區的一心寺從1887年開始,就建造了“骨灰佛”,佛像內部中空,一次可以容納上萬人的骨灰盒。 目前,一心寺中已經有14座“骨灰佛”。 自2007年到2016年,一共有22.3萬人申請將自己或親人的骨灰盒放入“骨灰佛”中。 這可以說是日本最具歷史的“共享墳墓”了。 ▲
標籤
環球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