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構化思維,是一個極其有用並且可訓練的思維技巧。 一起來學習下。
你是否有這些經歷:
遇到大問題腦子一團亂,不知如何下手
說了一堆話,別人卻表示聽不懂
想寫文章,卻毫無思路,無從下筆
你是不是覺得那些思路清晰、表達清楚的人都是天生智商高呢?
我以前也是這樣認為的,直到遇到了——結構化思維。
這是一個極其有用並且可訓練的思維技巧。
現在我就與你分享一下這個獨門秘訣。
1. 結構化思維的原理
我們先來做一個小遊戲,給你5秒鐘速記下圖,然後說出圖上的所有物品。
是不是有點難? 如果圖片換成這樣呢?
就簡單多了對吧?
圖二將信息整理分類,更便於理解和記憶。
這就涉及到了結構化思維的原理:
- 人處理信息的能力有限
- 人不能接收大量雜亂信息,一次只能記住4項事物
- 人更偏愛有規律的信息
2. 結構化思維是什麼
假如我們在解決問題、與人溝通、輸出文章的過程中找到一個框架,可以將零散信息放進去加以整合,就能得出方法和結論。 這個框架就是結構化思維。
其實我們很早就接觸到結構化思維了,比如學習寫作文時的“總分總”結構,解答數學題時先求什麼再求什麼,都屬於結構化思維的範疇。
結構化思維的工具: 結構樹
自上而下發散:適用於思考問題、輸出文章/演講稿、與人溝通等
從下往上總結:適合判斷他人邏輯、歸納信息等。
3. 自上而下發散
舉栗子:
(1)利用結構化思維思考問題
比如我最近面臨的一個問題:公眾號如何漲粉。
①按照解決問題的步驟得出第二層結構:理解問題、拆解問題、解決方案、總結方案
②將第二層結構繼續拆解
理解問題
目的(為什麼要漲粉):建立個人品牌、流量變現
目標(在多長時間內漲多少粉):比如一個月粉絲量增長100
拆解問題
漲粉=用戶關注公眾號,所以拆解問題可以拆為用戶、公眾號兩個方面
用戶:用戶畫像(什麼樣的用戶會關注我的公眾號)、用戶可以從哪些渠道發現我
公眾號:公眾號方向是什麼,文章是否吸引人
解決方案
針對每個小問題提出解決方案
總結方案
根據目標的量化、自身實際情況(比如精力有限等原因)制定實施方案
選擇在不同渠道分發內容,為公眾號導流
加強取標題的技巧,提高文章打開率
加強內容的質量,留住用戶
這樣分析是不是覺得解決問題的路徑清晰多了呢?
當你遇到問題的時候,不妨利用結構化思維進行思考,層層分析,面面俱到。
(2)利用結構化思維表達
假如小紅要向別人論證中國很強大,她該如何表達呢?
首先利用結構樹,給出中國很強大的理由。 再展現支持理由的事實依據。
時間充足時,小紅可以說:
中國很強大,體現在兩方面。 一是政治正確,這是因為堅持了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二是經濟繁榮,中國的GDP持續增長證明了這一點。
時間緊迫時,小紅可以說:
中國很強大,是因為中國政治正確並且經濟繁榮。
這下你知道該怎麼表達了嗎?
- 時間充足時:1.先陳述觀點 2.再陳述理由+事實依據
- 時間緊迫時:1.陳述觀點 2.陳述理由
試著每一次表達觀點時套用此邏輯,就不會出現說一大堆話別人卻聽不懂的情況~
4. 結構發散的技巧
結構樹的重點和難點就是 如何發散 。
從一點到多點的發散過程,也是有跡可循的。
以下是一些可參考的技巧:
(1)MECE原則( Mutually Exclusive Collectively Exhaustive:相互獨立,完全窮盡)
MECE原則能保證不重複、不遺漏的分類,每次發散結束可用此原則校驗。
你還記得高中數學常用的分類討論嗎,a<0、a=0、a>0,這種分類方法就符合MECE原則。
如果做不到MECE原則,退一步求其次,做到CE原則(Collectively Exhaustive:完全窮盡)
(2)二分法
簡單粗暴的二分法:a與非a。
比如,男人和女人,國內和國外。
(3)按時間順序
比如用戶購買前、用戶購買時、用戶購買後。
(4)流程法
比如上文提到的發散:【解決問題】發散為【理解問題、拆解問題、解決方案、總結方案】,就是按照解決問題的步驟所得。
用戶生命週期也屬於流程法。
(5)公式法
比如,雨傘的利潤=(雨傘零售價-雨傘成本)*雨傘的銷量
如何提高利潤,就可以發散到零售價、成本、銷量三個方面分別討論。
(6)矩陣法
設置二維變量,形成四個像限。
最常見的判定優先級的矩陣:
(7)積累結構
比如,SMART計劃法、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4P營銷理論等都是結構化思維。
積累這些思維,能更快速準確地分析問題。
5. 本文結語
本文介紹了自上而下發散結構樹的方法。
你有沒有發現結構樹的本質就是 分類 呢。
通過不斷分類,將大概念拆解為一個個易解決的小概念,就是結構樹的本質~
下一篇文章《思路清晰的秘訣:結構化思維(從下往上)》將介紹:
- 面對海量信息,利用結構樹從下往上總結的方法和示例
- 如何訓練結構化思維
作者:苒苒上升,互聯網金融產品經理,負責3億用戶平台,公眾號:苒苒上升
本文由 @苒苒上升 原創發佈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於CC0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