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想必大家的朋友圈一定是被「星巴克咖啡致癌」的文章給刷屏了!
文章中說:你喝的星巴克咖啡有強致癌物,非常可怕,看到這裡小幫把嘴裡的咖啡一口噴到了屏幕上,感覺星巴克是藥丸的節奏啊。
那麼,還能不能好好喝咖啡了?不妨看看今天這篇文章吧。
據英國路透社(相當於中國的新華社)報道,美國洛杉磯一家法院裁決,星巴克和其他幾家咖啡公司,在加州銷售的咖啡必須貼上癌症警告標籤。
理由是,市面上出售的烘焙咖啡中,被發現含有的高濃度丙烯醯胺——一種有毒的致癌化學物質。
路透社對這一事件的報道
喝咖啡致癌?想像一下,以後喝的每一杯咖啡,杯子上都有這樣的警告,感覺比買香煙還有罪惡感;也許店員還會口頭提醒:「在哪兒上班啊?對啦,喝咖啡可能致癌哦……」我喝不喝呢?
簡直難以想像!喝個咖啡,真有那麼嚴重嗎?還能不能安心喝咖啡了?
小幫查閱了很多相關資料,發現咖啡致癌的新聞並非最近才被發現,原來早在2010年,一家叫做「有毒物質教育研究委員會」(CERT)的非營利組織,就起訴了約90家咖啡製造、分銷和零售商,理由是它們生產的咖啡中含有致癌物。
法院在裁決書中寫道,雖然專家已經證實,喝咖啡對增加患癌風險沒有直接的因果聯繫,但這些咖啡公司也不能證明,自家咖啡對人體有益。
這事情扯了8年也沒個定論,原告叫囂著要給消費者賠償每人2500美金的損失費,而咖啡製造商卻表示,我們的生產流程符合法律標準,化學物質是烘焙過程必然產生的,怪我咯?雙方吵得不可開交……
但就在上周三(3月28日),美國加州的法院裁定,包括星巴克在內的咖啡製造商,必須在產品上貼示:本產品可能含有致癌物。同時也要繳納數百萬的罰款。
美國法院裁決消息一出,國外媒體頻頻跟進事態,國內公眾號也跟著瘋轉消息……不到24小時,「星巴克致癌」的消息就傳遍了朋友圈。
1
國內外專家闢謠
不要再信網路謠言了,喝咖啡要不了你的命
就在大家為自己吞下不少致癌物感到絕望的時候,國內外的專家實在看不下去,終於打臉了:不要再信網路謠言了,喝咖啡要不了你的命!
事實是這樣的:
丙烯醯胺是致癌物嗎?是。
星巴克咖啡裡面有嗎?有。
喝星巴克咖啡會致癌嗎?每天喝夠 100 杯吧,那樣就有機會致癌。
相信大家也已經懂了,這些造謠文章往往最喜歡用的一個伎倆就是拋開劑量談毒性。這句話的另一個意思就是:耍流氓。
根據《食品與化學品毒物學期刊》(Food and Chemical Toxicology)的數據,每個人每天對丙烯醯胺的耐受量是每公斤體重 2.6 微克至 16 微克。而每毫升的黑咖啡里丙烯醯胺的平均含量則是 0.0028 微克。
如果按照一個成年人 70 公斤的體重來算,要每天喝約 180 杯中杯(Tall)的星巴克咖啡才能達到文章里說的致癌幾率,而且還不包一定致癌。即使按照 50 公斤的體重來算,也得喝 130 多杯。
按照這個劑量,就算你只是喝水,每天一百多杯的量恐怕也足夠你喝到水中毒了。
恐怕很多人每天都很少有喝夠 10 杯咖啡,只要你沒有成為喝咖啡大胃王挑戰賽冠軍的想法,大可不理這則謠言。
不僅如此,國際咖啡協會也對對法院的裁決表示質疑,理由是:美國政府發布的膳食指南都說了,喝咖啡有益健康。
美國一些診所也出了咖啡對人體健康的文章,如美奧醫學中心的研究表明,咖啡能降低人們患有帕金森病、2型糖尿病和肝臟疾病的風險,並有改善抑鬱症的可能。
與此同時,國內外也有不少專業人士詳細解釋了致癌物的產生過程。
歐洲食品安全局專門做了一段視頻,為普通群眾解答原理。
小夥伴們可以看這個視頻
認識丙烯醯胺
↓↓↓
據專家解釋,這種致癌物學名叫丙烯醯胺,在以碳水化合物、蛋白質為主的食物中,經過高溫就能產生,從而讓食物顏色變深。
咖啡豆顏色之所以會變深,香氣如此濃郁,跟丙烯醯胺的作用有關。也就是說,如果沒有丙烯醯胺,你可能喝了假咖啡。
不僅是咖啡,還有很多食物丙烯醯胺含量高。
2005年,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世界衛生組織聯合食物添加劑專家委員會(JECFA),從24個國家獲得了6752個檢測數據。↓↓
總的來看,這3類食品中丙烯醯胺含量較高(中國情況差不多)
-
咖啡及其類似製品,如速溶咖啡。
-
高溫加工的土豆製品
-
早餐穀物類食
所以,世界各國也一直呼籲,儘可能減少這些食品中丙烯醯胺的含量。比如歐盟,為了降低薯片、咖啡、早餐穀物中的丙烯醯胺的含量,制定了「參考值」新規範,於今年4月1日起實施。
中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去年也發布了關於油條的消費安全提示,專門提到了油條中丙烯醯胺的問題。
所以,考慮到中國人的飲食習慣,與其擔心咖啡那點量,還不如少吃點油條、炸雞塊之類的油炸食品呢。
2
食物致癌的文章
遠不止星巴克咖啡這一篇
咖啡致癌」的言論流傳路徑,跟不久之前曝出的「瓶裝水有毒」如出一轍。
前不久網上出現了一篇文章《喝一口,就會致癌!最新權威確認,BBC緊急曝光,國人尤其要當心……》,標題觸目驚心,文章內容更是極盡渲染,成功引發公眾的焦慮甚至恐慌。
當時是這樣的,美國環保組織Orb Media做了一次大型瓶裝水檢測,結論是:常見的11種瓶裝水品牌中,93%含有塑膠殘骸,產地橫跨五大洲九個國家。
這件事引起了世界衛生組織(WHO)的重視,進行了新一輪調查,事態升級。媒體們也馬上嗅到了這絲氣息,將研究報告公佈於眾。
國外媒體曝出後,國內一些公眾號迅速反應,將外網信息翻譯成中文,「致癌 」、「有毒」,聽起來事態嚴重到分分鐘人類要滅亡。
不少國內學者、專家也推波助瀾,解釋塑料微粒的化學成分,可能產生的副作用,包括增加多動症、自閉症患病風險,還可能導致肥胖、不孕不育……以及致癌!
有的言論就更是嚇人了,直接稱瓶裝水為「定時炸彈」。
文章說的是瓶裝水。所謂「致癌」,有三點原因:微塑料顆粒、塑化劑和雙酚A。
三點原因都不是什麼新發現,科學界對於它們的安全性評估也一直在進行。所謂「最新」「緊急」,只不過是網文吸引眼球的套路而已。
細心的網友通過對比原文發現,國內的公眾號似有斷章取義之嫌,只截取了部分還在論證階段的言論,就認定這是定論。至於原文說的「這些物質的組成還沒確認,但梅森教授認為,有可能是塑料」,而在中文推送中,這種不確定性變成了實錘。
實驗調查結果也讓人懷疑,單純將塑料微粒的來源歸因於塑料瓶,是否有些想當然?飲用水源的水質、加工過程,都有可能產生這些成分,然而這些調查並沒考慮在內。
國內的研究機構也認為,每日攝入的礦泉水中,最多含幾十微克的塑化劑,遠遠達不到致癌的標準。
3
真愛生命
遠離謠言,不傳播謠言
這兩件事的擴散速度、後續反應如此一致,讓人不禁懷疑,難道謠言的傳播,也有它的套路?
觀察它們的傳播路徑,能發現,在幾個關鍵節點都是高度相似的。
一般都是國外媒體先爆出相關的熱點新聞,緊接著國內相關社交媒體為了抓人眼球打造熱點,不惜忽略事實,對事件進行添油加醋,說了一些危言聳聽的話,最後一環的功勞澤歸功於吃瓜群眾的推波助瀾。
這些人要麼是閑著沒事幹,以看熱鬧的心情參與;要麼是不經判斷就全盤接受了媒體的解讀,並將後果絕對嚴重化:「那我一天一杯星爸爸,是不是明天就得去死了嗚嗚嗚……」,「到國內的瓶裝水不靠譜,以後還是自己燒水吧!」
還沒接到醫院診斷書,就先把自己嚇個半死。
最後關於這類造謠傳播的文章,小幫還要多說幾句!
作為普通人的你我,大可鬆口氣:比起丙烯醯胺和塑料微粒對人體能產生的真正傷害,不經論證的謠言帶來的影響才是真的有害。
之所以要這樣不顧事實根據地造謠,是因為這些謠言會觸發大家恐慌和善良的情緒,懷著保護身邊親朋好友的心情,許多人都會選擇轉發擴散,所以很容易就能帶來極高的閱讀量。
最終,大家的善心全都變成這些營銷號拉廣告的價碼。針對現有的情況,和此類公眾號,小幫在此呼籲公眾一方面要提高甄別意識,不要淪為他人的生意,被源源不斷地餵養廉價的情緒,成為其以訛傳訛的工具。
所以對於我們普通人來說,咖啡還是正常喝吧,沒準造謠的人現在就捧著一杯,與其拉黑所有的咖啡店,扔掉家裡的瓶裝水,不如該吃吃該喝喝,均衡飲食,作息健康;順便清理一下朋友圈,少點謠言少傳播謠言,這樣我們才能活的更幸福快樂!
移民幫綜合整理,版權歸原作者所有,部分內容摘自英國報姐,央視財經、中國新聞網、錢江晚報、果殼網、食栗派ChestnutM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