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我們就會教導孩子,過馬路時要走斑馬線,通過時要注意一停二看三穩的要訣,教孩子如何看紅綠燈,這些在父母的口中、小學書本中都反覆出現,可是實際效果是怎樣的呢?
據不完全統計,全球每90秒就有一名兒童因交通事故離開人世;我國每年有1.85萬14歲以下的兒童被道路交通事故奪走生命。隨著私人車輛爆髮式增加,這個數據每年還在增長當中,而造成這種悲劇反覆發生的原因無外乎就是:家長沒有盡到責任、孩子缺乏安全意識、交通參與者不遵守交通規則。
很多父母為自己辯解:「我對孩子的教育很到位,紅燈停、綠燈行、看到黃燈停一停,都讓孩子背得跟順口溜一樣了。」可是這樣的教育真的足夠嗎?
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父母永遠是孩子的第一榜樣。從為人到處事,行為才是最直接的榜樣模板。上周騰訊頭條推送了一條「親媽低頭玩手機,孩子被車撞飛」的消息,一時間討論紛紛。
監控視頻顯示,在車來車往的馬路上,母親對兩個孩子撒手不管,低頭玩起了手機,任由孩子在馬路中間來回穿梭…
直到孩子被一輛過往車輛撞倒在地,這位母親才反應過來。
雖然事故最終沒有造成嚴重人員傷亡,但這隻說明司機反應快、駕駛技術好。在過往的無數交通事故中,同樣地情況屢見不鮮,更多的則造成了難以挽回的悲劇。
近年來,隨著智能電子設備的普及和發展,越來越多的人成為了「低頭族」。
排隊等待時低著頭
朋友聚餐時低著頭
公交地鐵上低著頭
夫妻在家低著頭
以及逐漸泛濫的學生低頭黨
中國傳統教育理念一直是要言傳身教,父母以自身的行為影響孩子達到教育的目的。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父母及其它家庭成員的言行會對孩子起著潛移默化的影響。父母應該是孩子高尚情操的榜樣,崇高人格的榜樣,健康生活方式的榜樣。
而現實生活中,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方面起到了雙標的「榜樣」作用。要求孩子早睡,自己卻在各種社交軟體中遊離到深夜;要求孩子在吃飯時不玩手機、不看電視,自己卻在飯桌前津津有味的看著電視,或用手機一邊看著肥皂劇、一邊聊著天;要求孩子過馬路要注意觀察、不要搶行,自己卻在紅綠燈前爭分奪秒……
正是這樣缺乏榜樣力量的教育,導致部分的孩子以父母的言行舉止為標榜,學習他們平時生活中不好的習慣。正人先正已,父母在發現孩子出現不良行為或習慣時,就需要反省下自己,日常是不是不經意也有這種行為。這種言行不一的行為讓孩子看到了一個「言傳重於身教」的「榜樣」,也給孩子釋放了一個「不良」信號,家長要求「不要這樣、不要那樣」,其實做不到、做不好也沒關係,因為家長總是說「一套」而做出「另外一套」。
回到我們的正確過馬路姿勢問題。
1、確保孩子在成人陪伴下通過馬路。規矩講一百遍,不如親身體驗一遍。給孩子現場講解「紅燈停綠燈行」的行人交通規則,過馬路時抓住孩子的手。如果孩子在特殊情況下需要單獨出行,也要讓他牢記規則,不能在馬路上嬉戲打鬧。
2、可以跟孩子建立互相監督機制。跟孩子說好,走路時大家都要專心看路,如果有誰違規了,就要接受另一個人的監督和批評。既能起到規範自我的作用,同時互相監督模式會激發孩子的責任感和危機感,會下意識的避免錯誤行為。
晉陞為寶爸寶媽以後,會慢慢發現,很多之前以為的小事都會成為影響孩子健康成長因素,所以在生活中更要嚴於律己,讓更好的自己陪伴孩子一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