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日本的春天,魯迅先生的那句“上野的櫻花爛漫的時節,望去確也像緋紅的輕雲”或許是最多的印象。 的確,富士山、櫻花、神社,是外國人眼中日本的代表。 然而3、4月的盈盈之春,賞花,別離與花粉症,才是許多日本人日常生活的三大事。 今天我們就來看看日本人櫻花季的日常。
最愛節令是東瀛
春日里的踏青賞花是我們中國人自古以來的風俗,但是如果想在當代欣賞到古詩裡同樣風情的話,恐怕日本更能勝任。 自然環境的治理、文物古蹟的保護,以及城市規劃的成熟,使得日本四季都保留著古風並各有風味。 這也是日本人的驕傲之一。 在三菱綜合研究所生活者預測系統2017年調查中,有12.4%的日本人都認為最值得日本人驕傲的就是“由四季變化帶來的豐富多彩以及風光明媚的自然風景和景觀”。 這排在所有選項之中的第3位,可以說是很強的共識了。
(數據出處:三菱綜合研究所生活者預測系統2017年調查)
還在在春寒料峭的時候,各大媒體就開始分析即將到來的櫻花前線的形勢。 櫻花滿開的幾天裡,無論是上野公園還是有櫻花的小公園,賞花者接踵而至,可謂是一件大事。 暖融融的午後,帶上春筍等春野菜(日語中的“野菜”就是“蔬菜”的意思)等食物,親友結伴,在櫻花樹下野餐(欣賞櫻花的出遊在日語中被稱為“花見” )。 小朋友們們吵吵鬧鬧,大人們品酒聊天。 餐後再來一塊用鹽漬櫻樹綠葉包上的櫻粉色紅豆團子的“櫻花餅”,在所謂“應景”也不過如此。 到了夜晚,櫻花點燈也是必須的出行。 櫻花樹在專業燈光設計下,既可以粉滴滴地嫵媚,又可以在深藍色天空的佈景下妖嬈伸展,氣勢逼人,讓人感嘆大自然的造化。 夜晚在櫻花樹下聯歡也是日本企業的傳統。 公司的年輕人早早去佔座,買好啤酒食物,平日里上下級關係嚴格的上司員工,也可以在平等的大自然下其樂融融。 到了深夜,喝到酩酊的男男女女又是一景。
賞櫻名處千鳥之淵(照片:三菱綜合研究所)
中午時分,櫻花樹下賞花吃飯的人們三五成群(照片:客觀日本)
六本木新城大廈下的夜櫻(照片:三菱綜合研究所)
除卻這些自然的新綠櫻花,小小物件中也看得出日本生活中的“時令感”。 星巴克有名的“櫻花系列隨身杯”自不必說,被國人搶購到幾乎每家店都在限購。 商店裡的特別展台也是淡粉色的一片。 從手帕到絲巾,從餐具到床單,一下就從厚重的冬色換顏。 走在街頭女孩子們也是一樣,還是幾度的氣溫,也要迫不及待地穿上透明絲襪和卡其色風衣,以呼應櫻花遍野的到來。
離別的春天
和中國9月開學和1月位新年度不同,日本是真正的“一年之計在於春”。 無論是學校還是公司,日本的年度大多是4月到翌年3月。 這就意味著3月有畢業典禮,有人事調動,有別離,也有新的生活。
每到3月下旬,特別是幼兒園,小學的畢業生家庭,最大的盛事就是畢業典禮。 祖父祖母正統和服,父親西裝革履,母親淺色套裙,牽著小小畢業生,在“○○學校畢業典禮”在牌子前拍照,是個全日本的傳統。 聽著老師介紹孩子的成長歷程,感受著老師的精心照顧,家長們的淚眼婆娑是常見的風景。
大學畢業了,則是在校園裡拍全世界流行的“拋帽照”,畢業典禮後有感謝老師們教導的“謝恩會”,送花送禮,再由老師講話。 工作了則是有要“畢業”前輩,要轉職的同事,除了年末忘年會以外,另一個讓餐館老闆開心的時節便是送別會和迎新會多多的春天了。 宴會高潮時刻,每個人手寫的祝福話語是最貴重的餞別,上司(或真誠或官腔的)肯定和不捨也是必備。 然而,就如櫻花瞬間滿天又倏忽間灑落一樣,告別剛完,4月1日起,便又開始了新的征程。
日本大學裡也流行的畢業“拋帽照”
國民病的花粉症
除了美好的櫻花,代表成長的畢業和新生活,春天對於日本人來說,還有一件痛苦的事,就是花粉症。
由於大量種植杉樹等植物產生的花粉到了春天瀰漫全國,噴嚏不停,鼻涕不止,眼睛又紅又癢的花粉症可謂是國民病。 三菱綜合研究所2017年進行的3萬人調查顯示,有52.4%的被調查者有不同程度的花粉症症狀。 天剛一暖和,帶口罩,戴眼鏡的全副武裝也依然噴嚏不止的花粉症患者隨處可見。 花粉症的家族去賞花,到吃飯前的最後一刻才能摘下口罩匆匆扒拉一口,又馬上被花粉襲擊到鼻涕眼淚全開的情景也是常見。 花粉症嚴重的人,一般從冬天開始就要去醫院就醫服藥,才能保證在春天可以勉強工作。 從紙巾到口罩,從洗眼液到空氣淨化器,花粉症的消費市場一到開春,也是不斷出新,欣欣向榮。
現在來日本看櫻花的外國遊客越來越多,帶來的經濟收益也可觀,被稱為“櫻花經濟”。 對於遊客來說,漫山遍野的櫻花是在是顏值高以及曬朋友圈的最佳材料。 然而對日本人的日常生活來說,無論是全家出動的賞櫻,淚水與笑容交織的送別迎新,還是令人苦惱的花粉症,每到春天,每個家庭幾乎都會有這些例事。
有花開就去賞花,有春野菜就滿懷感謝之心地品嚐,要別離就好好再見,戴著口罩的彼此抱怨可怕的花粉……這樣活在當下時令,對於小確幸也有著鄭重的儀式感 的國民性,才是真正吸引外國遊客的原因吧。
櫻花飛舞的時節,您會想去日本看一看嗎?
文/ 劉瀟瀟 (株式會社 三菱綜合研究所 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