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播亮新聞
最棒的知識補給站

我為什麼看好美團打車?

產品經理入行寶典,12週特訓,22名產品大牛全程帶班,200+名企內推,100%保障就業! 了解詳情

美團開始打車了! 滴滴有外賣了! 剛聽到這個消息的人基本上都會感到驚訝。 不過大公司開展新業務,本就是一件平常的事情,而對於這兩家公司的相互跨界,更加看好美團打車。

一、跨界從來不可避免

只能說大公司就是牛逼,發展個新業務各方媒體都爭相報導。 美團打車與滴滴外賣相互跨界這事,就像:

  • 古有曹操精通政治軍事文學;
  • 今有頭條對標知乎微博快手;
  • 中有微信對標移動電信聯通;
  • 外有西南航空對標汽車行業。

同時,外賣來了,方便麵的銷量竟然下降了;微信來了,口香糖的銷量不得不下降。

前者因為一部分人吃方便麵,因為不願下樓,後者因為在超市收銀處排隊時不東張西望了,都在低頭看聊微信。

所以美團打車與滴滴外賣並不奇怪,只是有一定的違合感罷了。 而且,玻特那老頭也早就總結過了:

二、從行業本質講

不過是新進入者出現了而已。

而至於為啥我認為美團打車能做起來,而滴滴外賣根本不行?

從勢、道、法、術、器5層來看:「勢、法、術」美團都沒啥機會,因為打車這行業就沒啥勢。

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用戶的需求一直就有這項,只是因為4G網絡、智能手機、移動支付、地圖等一系列的移動互聯網的基礎設施快速發展,以及滴滴給生靠著2個乾 爹用錢加速了「 出行=滴滴 」這個認知,而滴滴戰略決策層、管理層與戰術執行層絕不比美團弱,所以從「勢、法、術」沒啥機會。

而從「道與器」中看,會發現隱約有那麼一道口子美團可以撕開,搏上一搏。

因為滴滴並沒有絕對的壁壘 。 滴滴從根本上看,並不是一個生態化的網絡協同(曾鳴教授提出)型企業,而是靠規模經濟型的海量資本砸出來的獨角獸。

如果對網絡協同沒啥了解的,我簡單的闡釋下:網絡協同的主要特點是——規模化、多角色、實時互動。

比如:微信,將企業、媒體、學校、政府、個人等幾乎所有的社會角色連接,而產生巨大的網絡效應;也比如:淘寶網,通過賣家與買家這條線,將很多點同時聯動, 而形成巨大的網絡協作巨頭。

而回到滴滴本身,卻只是單一的連接雙邊司機與乘客,通過智能推薦提升連接效率,但並沒有能夠像微信、淘寶這樣形成生態。

何謂生態?

一個重要的標準就是——你可以圍繞它形成很多周邊的產業,比如:淘寶客,也比如:微商。 所以,我為了在中關村軟件園能打上車,根本就不介意再下個易到、曹操專車、甚至首約汽車,也是什麼這些打車軟件還能存活的根本原因。

而網絡效應越強,競爭的壁壘就越高,比如:微信一家獨大,根本沒辦法再造一個同類的社交產品。 但淘寶電商系,網絡協同效應畢竟與微信還是有些差距,所以一個京東,有機會以完全不同的模式做出個自營平台,可以抗衡一下。

而滴滴可以講,基本無網絡效應,但美團是有做出網絡效應的可能性的。

從而,雖然美團從「勢、法、術」上都沒有優勢的情況之下,從「道」這點講,因為滴滴沒有絕對的護城河(大資本、大資源也無法撬動)。

三、從資源能力講

而從「器」上講,美團是誰? 擁有「大品牌、大流量、大團隊、大渠道、大資本」的獨角獸。

而從產品大神俞軍(創造了百度貼吧、百度知道等產品,為百度立下汗馬功勞)的產品方法論來判斷,會覺得這事就更可為了。

俞軍的產品價值公式:

用戶價值=(新體驗-舊體驗)-替換成本

其中體驗=使用體驗*價格體驗。

替換成本包含:品牌認知、獲取成本、學習成本、使用成本等。

我們來換算一下:

  • 美團的產品使用體驗不會差到哪裡去吧?
  • 價格方面,美團還是有資本可以打打價格戰吧?
  • 美團的品牌認知度方面,只要有手機的,也基本下載了吧?
  • 獲取成本,不過是在美團APP上接一個入口的問題了吧?
  • 學習成本,滴滴已經幫美團完全教育過了吧?
  • 使用成本,美團的產品體驗總體還是可以打上80分的吧?

綜上,為了打這個市場,只要美團剛開始打打價格戰,新體驗減掉舊體驗可以是正吧?

當然滴滴也會做出反應,但至少不會是負數,而替換成本,也基本上是0啊,所以新產品價值>0。

當然,你可能會講:打車不符合用戶對美團的認知呀?

這個問題問得好。

但同樣根本不是問題,一來美團說我要做食住行、吃喝玩樂的綜合服務商,你覺得在認知裡有任何違合感嗎? 倒是滴滴外賣倒有一定的違合感。

二來互聯網時代,定位理論竟然可以用互聯網的高頻打低頻來擴大品類,但仍然可以不影響用戶心智——因為傳統工業時代的「品牌即品類」的玩法,是因為:媒介、渠道是割裂 的,教育的成本實在太高,而不敢盲目擴張。

而互聯網時代,尤其是移動互聯網,你天天裝著美團,時不時點個外賣,在外賣下面安個按扭叫打車,每天教育你,砸入你心智還不輕輕鬆松。

所以,你會發現:其實美團打車這事,和滴滴比的,竟然只是赤裸裸的「資源投入、資本大小、團隊運營水平」。

如此看來,美團這個新進入者竟然可以真玩得開,加上當年美團是靠著地推鐵軍意志,從千團大戰中殺出來的,如此強硬的狼性文化,無論怎樣,都將 是滴滴的一大勁敵。

四、從人性底層來講

司機介意多下一個打車軟件嗎?

不介意,因為他們真正介意的是:如何收益才最大。

同時,快車目前的抽成費用也不低,因為一家獨大,司機也沒處說理去,心中一直有火,只是離了滴滴,快車司機根本活不了,所以只能忍。 而美團出來幹,再來點補貼,司機沒有理由不考慮,只是滴滴從政策上,可能會要求司機簽排他協議,司機簽不簽,看的是美團的力度大小了。

而至少在用戶側,如果你在西二旗中關村軟件園里工作過,特別是晚上10點才回家時,你都有一種強烈的願望下5個APP同時幫你叫車。 再加上美團來點補貼,為什麼不呢?

一切看來,都是順勢、順人性而為,我真沒有理由不看好。

五、從競爭戰略來講

如果說美團打車,是美團的攻城掠地的進攻型戰略行為,而滴滴外賣只能是被動式防禦型戰略。

還得從網絡效應來看,美團在生活服務是具備一定的網絡協同效應的,同樣沿著商家與買家這條線,也是更有網絡協同效應可能性的。 比如:現在美團在做「發現」欄目的內容,雖然美團的屬於還是電商交易環節,並沒有先天的內容優勢,但這些品類還是有做內容的基因的。 比如:對於精品美食,是有天然的分享基因的。

同時,對於賣家來講,沒有人不想听如果提升坪效吧?

像有贊玩的商家社區,講些運營乾貨,粘度還是相當可觀。 更可怕的是:要知道美團和點評早已合併,點評專注的就是該領域的內容。 也連接了更多外賣小哥,​​橫向拓展的行業、品類也相當的寬,對於網絡協同效應擁有足夠的可能性。

說的是:美團的的競爭壁壘要明顯高於滴滴。 所以,滴滴外賣更多是滴滴消耗美團資源的防禦行為,而並不是能入侵美團的進攻行為。

這場戰役,我更看好美團。

 

作者:鹽九,微信公眾號:鹽九

本文由 @鹽九 原創發佈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 ,基於 CC0 協議

如有侵權請來信告知:酷播亮新聞 » 我為什麼看好美團打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