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獨愛有逼格的歐洲小眾文藝片,那麼有一位導演的作品,你絕對不能錯過—— 邁克爾·哈內克 。
這位奧地利導演是戛納電影節的常客,對於這個名字,可能很多觀眾更為熟悉的是那部 《鋼琴教師》 ,這部有些驚世駭俗的影片,尺度很大,頗具爭議,但是電影在各大電影獎項中頻頻獲獎,並且獲得戛納電影節的評審團大獎。
除此之外,他還曾在四年內兩次拿到戛納電影節最高榮譽金棕櫚獎。
一次是2009年的 《白絲帶》 ,用哈內克特有的冷靜克制的手法,講述了一戰前夕,發生在德國小村莊的故事,“白絲帶”是一個像徵,更是多年以後暴力與強權的萌芽。 黑白影像裡蔓延的盡是無盡的恐怖,哈內克的電影悶,卻能悶的讓人內心顫抖。
另一部拿下金棕櫚的是2013年的 《愛》 ,這部電影獲得的讚譽頗多,除了戛納之外,還有奧斯卡最佳外語片,金球獎最佳外語片,歐洲電影節最佳影片等等,每一個都是重量級大獎。
《愛》裡是一如既往的法國文藝範兒,主演是 埃瑪妞·麗娃 和 讓·路易·特蘭蒂尼昂 ,兩位年逾80歲的老戲骨,共同演繹了一個很殘酷的故事。
Anne和Georges一生相愛,年老時過著平靜而且有品質的生活,她們一起聽音樂會,遇到生活瑣事時的絮絮叨叨彼此照應,都讓人產生一種平靜的幸福感。
然而有一天,Anne忽然中風,然後右半邊身體偏癱,Georges成了她的“護工”,照顧病人,Georges努力支撐,一切只因為他愛她。
不久之後,Anne第二次中風,隨後臥床不起,生活完全不能自理,Georges力不從心,看到所愛之人遭受病痛折磨卻無能為力,最終Georges拿起枕頭悶死了Anne,結束了她的痛苦, 讓她體面的離開了這個世界。
故事在導演邁克爾·哈內克冷靜的鏡頭下,娓娓道來,愛了一輩子的兩個人,如何面對年老後的疾病與痛苦,這才是一生中對於愛情的最大考驗。 看到最後,卻是無盡的心酸,這個主題實在太真實,有種殺人吮血的殘酷感。
今年邁克爾·哈內克帶來了最新一部電影 《快樂結局》 ,提名了戛納,卻最終輸給了魯本·奧斯特倫德的《方形》,雖然沒能延續輝煌,但也是卻延續了哈內克自身獨特的風格。
《快樂結局》的故事承接著《愛》,主演之一也是《愛》裡的男主角讓·路易·特蘭蒂尼昂,故事線承接《愛》之後,老頭是一個中產階級家庭的一家之 主,老年喪偶,家裡雖然住著大別墅,請著幾個傭人,看似風光無限,其實是生無可戀。
家庭成員之間關係支離破碎,並且每個人都腦後都是一攤子爛事。 大女兒安妮(伊莎貝爾·於佩爾 飾)一方面應付著家族企業突發的施工事故,另一方面還要照顧總是一心尋死的老爸。
還有不上進的兒子皮埃爾,對母親的關心毫無領情,不想繼承家族產業,整日里遊手好閒。
兒子托馬斯和前妻離了婚,但是在前妻“自殺”後,要帶著女兒伊娃一起住,雖然再婚了,也聲稱自己很愛現在的妻子,卻還是忍不住內心的躁動,在社交平台 跟別的女人聊騷。
並且聊天記錄還被13歲的女兒看到了,真是大寫的囧,在她心中爸爸其實誰都不愛。
正處在青春期的伊娃對父母、親情、家庭有著深深的失望,但她卻最後在爺爺的身上找到了一點共鳴。
影片有個鬧劇式的結尾,不上進的皮埃爾帶著一群難民大鬧母親的訂婚宴,老頭請求孫女將他推入大海。
孫女不但沒有拒絕,反而在照做之後拿出手機拍起了小視頻。
這個“快樂結局”狠狠的打了中產階級幸福生活的臉,看似光鮮的外表下,其實早已分崩離析。
《快樂結局》依然帶著很明顯的哈內克風格,故事散漫,找不出一條明顯的主線,說白了就是有點悶,哈內克的擁躉們也許超級喜歡,但也有些觀眾看著看 著會睡著。
鏡頭非常冷靜,彷彿遠遠旁觀一般,不帶絲毫主觀情感,幾處遠遠的長鏡頭更是如此。
幾處情節也是精心設計過的,前後有照應,很多故事線沒有明說,甚至故意消音處理,手段高超的給觀眾留了白。
《快樂結局》依然對時下熱門的時政問題表示了深切關注,比如困擾歐洲多年的難民問題,這作為電影的背景,看似隨意的添加進去,但是實際卻是導演的苦苦用心。
其實在哈內克的電影中,永遠沒有什麼“快樂結局”,他永遠是那個保持著清醒頭腦的,歐洲中產階級那點破事的冷眼旁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