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播亮新聞
最棒的知識補給站

中國抗戰時期三大慘案之一,花園口決堤竟導致89萬民眾死亡

黃河花園口決堤慘案是中國抗戰時期波及面積最廣,死亡人數最多的慘案之一,間接導致89萬民眾死亡,而花園口決堤的主要目的阻擋日軍——日軍僅有數千人因此死亡 。 日軍暴行所帶來的戰爭固然可怕,但是黎民百姓的生存與生命才是能夠戰鬥下去的基礎,花園口決堤慘案之後更是造成了慘絕人寰的“河南大饑荒”。

花園口決堤慘案死亡人數:中方死亡89萬人,日方死亡7000多人。

一、黃河花園口決堤慘案簡介

黃河花園口決堤

花園口決堤,又稱花園口事件、花園口慘案,在中國抗戰史上與長沙文夕大火、重慶防空洞大隧道慘案並稱為三大慘案。 但是花園口決堤無論是死亡人數、受災人數還是受災面積、持續時間以及後續影響,都要遠遠超過其他兩大慘案。 這一事件引起黃河改道流入淮河,然後黃淮合流湧入洪澤湖,使淮河、洪澤湖沿岸成為一片澤國,河南、江蘇、安徽三省共有44縣市受災,受災面積2.9萬平方公里,受災 人口約1200萬人,140萬間民房被毀,約2000萬畝耕地被淹沒。 並最終在豫、蘇、皖三省之間形成了著名的黃泛區。 黃泛區長約400公里,寬10公里到50公里不等,最寬處達80公里,總面積最多時達到5.4萬平方公里,幾乎相當於半個江蘇省。

黃河水災

直到1947年3月,即8年9個月後,黃河才重回故道。 在這8年9個月時間裡,黃河在這一地區多次決口氾濫,洪水以及大量耕地被淹所引發的飢荒和疾病,直接導致約89萬人死亡。 2013年著名導演馮小剛的大片《1942》描述的歷史背景就是花園口決堤所帶來的河南大饑荒。 即便是在黃河回歸故道之後,黃泛區的生態環境仍然十分惡劣,耕植條件嚴重惡化,直到解放後經過長期的治理,才得到好轉。 僅僅從這一段冷冰冰地描述有關後果的數據和文字中就足以讓人感受這一事件所帶來的巨大災禍,用慘絕人寰四個字來形容也毫不為過。

那麼,當時的國民政府是在什麼情況下才會決定進行決堤?決堤又對當時的抗戰有什麼影響?

二、以水代兵的策略

黃河氾濫區

1938年4月,中國軍隊在台兒莊地區取得了正面戰場自開戰以來的首次大捷,殲滅日軍近2萬人。 這一勝利大大鼓舞了全國人民抗戰的鬥志,蔣介石也深受振奮,立即向徐州地區增調部隊,總共集結了約50萬重兵,準備與日軍決戰,再來一次大捷。 但到了5月中旬,日軍從華中、華北兩個方向合圍徐州的態勢逐漸明朗,不但再一次聚殲日軍的可能不復存在,而且徐州城下的50萬大軍反過來還有被日軍圍殲的危險,於是 蔣介石、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果斷決定放棄徐州會戰計劃,組織部隊跳出日軍合圍。 至5月底,徐州附近的中國軍隊有計劃有步驟地分路撤至皖西、豫南地區,使日軍在徐州城下圍殲中國軍隊主力的企圖完全落空。

日本的報紙

就在徐州部隊撤退過程中,日軍華北方面軍的第14師團,在師團長土肥原賢二也就是九一八事變的幕後策劃者,日本大特務頭目的率領下強渡黃河,相繼佔領內黃 、儀封,從後背對正撤往豫東豫南的中國軍隊造成了巨大威脅,因此中國軍隊迅速集中兵力,在蘭封地區對孤軍深入的第14師團進行圍殲。 而日軍也隨即由徐州出動第16師團、第10師團馳援第14師團,由於中國軍隊作戰不力,商丘、蘭封接連失守,不僅第14師團擺脫了被圍殲的不利局面,還進一步 逼近開封,嚴重威脅到了隴海線與平漢線交彙的鐵路樞紐城市鄭州的安全。

日軍在水災中推車

要知道在當時,隴海線與平漢線是華北華中地區最重要的兩大鐵路動脈,一旦被日軍切斷,後果極其嚴重。 正是在這樣的情況下,最高軍事領導機構軍事委員會才決定“以水代兵”,決開黃河,利用氾濫的黃河來阻擋日軍的進攻。 ↓↓↓↓↓↓下頁還有慘案內容

而這個想法,也不是突發其想,之前很多高級軍政大員,如馮玉祥、白崇禧、陳果夫、陳誠、熊斌(時任軍令部次長)、姚琮(時任軍委會辦公廳副主任) 甚至德國總顧問亞力山大·馮·法肯豪森都曾提出過引黃河水淹日軍的提議。 第一戰區司令長官部參謀長晏勳甫為此還曾專門製定過決堤的預先計劃。

6月4日,決堤最先是選在中牟縣境內大堤較薄的趙口,但因趙口流沙太多,決口又過窄,扒開後水流很小。 蔣介石知道趙口決堤不理想後,鑑於局勢已經更加危急,立即指示再換地點決堤。 最終決定由駐守在黃河附近的新編第8師來執行,新8師原為黔軍後投靠劉湘,算是川軍的外支。 新8師師長蔣在珍建議在鄭州以北17公里黃河南岸渡口花園口決堤得到批准,第一戰區長官部程潛並派兵工專家王果夫前來指導。 具體決口點是在花園口關帝廟以西,這裡是黃河彎曲部,容易放水,而且決堤之後黃河水可以流入賈魯河,再進入淮河。 新8師選出800名身強體壯的士兵,分為5組,兩小時輪換,通宵作業。 從6月7日開始決堤,到6月9日上午9時許,河堤挖出水,但因缺口不寬,又值黃河漲水初期,水勢很急,難以擴大口子。 於是蔣在珍又請求調來砲兵,用平射砲對已挖薄的堤岸部分,連開六七十炮,才將缺口打開兩丈左右,河水這才洶湧而出,堤岸也隨即崩垮,滔滔河水向 東南滾滾奔湧。

三、日軍僅損失數千人

那麼付出了這麼大的代價,給日軍造成了多少損失呢?

決堤之後,確實有部分日軍被河水淹死,還有部分日軍雖然逃到高處躲過了洪水,但被河水截斷退路,隨即被中國軍隊消滅。 這兩部分日軍加起來的數量,有好幾種說法,從幾千人到兩萬人。 筆者估計,也就在7千人左右。 所以在戰術層面取得的戰績,實在不值一提。

在戰役層面,氾濫的河水阻止了日軍沿隴海線西進的腳步,中國軍隊隨後在豫東地區展開反攻,將日軍擊退到豫皖邊界,此後出現在豫東大平原上的黃泛區 就成為雙方的天然分界線,日軍一直被阻隔在黃泛區以東,鐵路重鎮鄭州由此化險為夷,並一直控制在中國軍隊手中,直到1944年日本發動“一號作戰”時才告淪陷。 所以從戰役層面上看,中國方面還是有所收穫的。

更重要的是,由於花園口決堤出現的大面積黃泛區,給日軍的後續進軍造成了極大的障礙,原本日軍計劃是沿隴海線直取鄭州,再沿平漢線南下攻取武漢 ,這一路線沿途基本都是平原,極其適合日軍這樣的機械化部隊行動。 如果日軍沿這一路線進軍,中國軍隊的防禦就將困難得多,既是廣闊的平原地區,便於日軍發揚其火力優勢;同時平原地帶也便於日軍充分利用其機動優勢,無論是迂迴包抄,還是後勤 補給,都非常便利。 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中國軍隊要想抗擊住日軍的進攻,無疑將要付出極大代價。

四、花園口決堤的意義

正是由於出現了黃泛區,日軍被迫將進攻武漢的路線改為沿長江兩岸進軍,而長江兩岸要么是丘陵、山地,要么是河流湖泊密布的水網地帶,便於中國軍隊利用地形組織防禦 。 雖然長江可以成為日軍後勤補給的水上路線,但同時也限制了日軍的迂迴機動,使日軍的機動優勢難以發揮。 ↓↓↓↓↓↓下頁還有慘案內容

結果,武漢保衛戰從6月中旬開始,日軍經過四個半月苦戰,直到10月底才佔領武漢,還付出了相當沉重的代價。 根據日軍自己的戰報,其傷亡就達到了3.5萬人。 中國軍隊宣稱在武漢會戰中斃傷日軍達20餘萬。

水中的人力車

可以想像,如果日軍沒有黃泛區的阻隔,按照原計劃,從隴海線平漢線進攻的話,時間肯定會縮短,傷亡肯定會減少,而中國軍隊的傷亡必然會相應增加,而且由於武漢更 快陷落,會加劇向大後方轉移人員、物資的困難,對整個抗戰全局造成更為深遠的影響。 由此完全可以說,花園口決堤在戰略層面是成功的。 只是給豫、蘇、皖三省的老百姓帶來的後果實在太過慘重,根本沒有考慮普通百姓的利益。 要是事先能對民眾進行必要的疏散,事後能對黃河的氾濫進行有效控制,加強對百姓的救助與安撫,那麼老百姓的損失必然會減少很多。

誠然,戰爭是殘酷的,在為了奪取戰爭勝利這個總目的之下,手段再殘忍可以接受,犧牲再慘重可以付出。 但是如果可以稍微多考慮周全一些,為普通百姓再多努力一些,那麼花園口決堤就不會像今天那樣受到一片詬病與責罵。

【長沙文夕大火慘案】

1983年的文夕大火慘案是中國抗戰時期最慘痛的一次“焦土抗戰”,當時日軍即將攻下長沙,國民黨為了避免軍事物資等資源被日均獲取,便定下了焚燒整個長沙的“焦土計劃 ”,此次計劃完全只有內部人知道消息,生活在長沙的黎民百姓渾然不知,凌晨十分都已睡覺休息,誰知一場大火將整個長沙城毀於一旦,三萬多人死於文夕大火 之中,與大隧道慘案,花園口決堤成為了中國抗戰時期的三大慘案……【查看詳情】

【重慶大隧道慘案】

1941年的大隧道慘案是中國抗戰時期發生在大後方最悲慘的事件,據國民官方報導,稱死亡人數992人。 而對倖存者的調查中,一夜之間因窒息擠壓而慘死市民近萬人,堪稱人間煉獄。 大隧道慘案的發生,不僅僅是日軍暴行,還有國民政府的腐敗脫不了關係,這次慘絕人寰的事件到最後也不了了之……【查看詳情】

如有侵權請來信告知:酷播亮新聞 » 中國抗戰時期三大慘案之一,花園口決堤竟導致89萬民眾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