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播亮新聞
最棒的知識補給站

豆瓣8.2分,蕩氣迴腸的大師級電影!

距離今年的奧斯卡頒獎禮還有不到一個禮拜的時間,提名最佳影片的九部電影,只剩最後一部沒有安利過,這就是 《華盛頓郵報》

提起《華盛頓郵報》有點讓人聯想到2015年奧斯卡的最佳影片《聚焦》 ,同樣的傳記和紀實題材,雖然可能在受眾面上比其他影片稍微窄了一點,但靜下心來看時, 卻能體會到 一種由真實感帶來的蕩氣迴腸和痛快淋漓。

《華盛頓郵報》堪稱華麗陣容,導演是大名鼎鼎的電影大師 斯蒂文·斯皮爾伯格 ,不得不說早已功成名就的斯皮爾伯格沒有躺在榮譽簿上享清福,拍出來的電影依舊是“良心之作”。

無論是場景的設置和還是演員的調度,都頗見功力,再加上兩位主演湯姆·漢克斯和梅麗爾·斯特里普的演技保證,硬生生的把有些枯燥的紀實題材 拍出了諜戰片的緊張感

《華盛頓郵報》是最近比較流行的“政治正確”的電影,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主旋律電影,不過這部主旋律電影不是一味的謳歌和頌揚,它的另一面是批判政府強權對新聞自由的 橫加干涉,雖然這個話題至今仍有些敏感,但又不得不說非常值得挖掘。

《華盛頓郵報》取材於 1971年美國五角大樓的一次嚴重洩密事件 ,洩密者叫丹尼爾·埃爾斯伯格,他利用自己的權限,將涉及越戰的7000多頁絕密文件從五角大樓帶出,交給多家媒體予以發表,最終加速了越戰的結束。

在這份洩密的文件中,披露了早在戰爭初期,美國政府便意識到發動越戰也許並無勝算,但還是年復一年的將年輕的士兵送上戰場,目的只是為了逃避戰敗的恥辱。

參與調查並了解了事實真相之後,埃爾斯伯格無法忍受政府對於真相的隱瞞,於是將這份文件複印後交於當時的報界大鱷《紐約時報》報告發行。

文章見報之後,在美國國內引起了軒然大波。 可想而知,《紐約時報》也因此惹禍上身,當時的尼克松政府使出了殺手鐧,申請禁制令禁止《紐約時報》出版發行,這在美國報業史上也是第一次。

此時的《華盛頓郵報》只是一家地方性報紙,發行人凱瑟琳(梅麗爾·斯特里普 飾)從已故的丈夫手中接過報業的大旗,希望將家族企業上市以擴大規模 ,自然《紐約時報》是他們的有力競爭對手之一。

在《紐約時報》生死存亡之時,《華盛頓郵報》的總編本·布萊德利(湯姆·漢克斯 飾)憑藉媒體人的熱血和正義,想要接棒《紐約時報》,繼續還 真相於民眾,但何其容易。

已經有《紐約時報》的前車之鑑,政府對這起洩密事件必然不會善罷甘休,報導出去雖然能在業界名聲大噪,但承受的風險也是可想而知,不但可能無法出版,還可能遭遇牢獄之 災。

更何況他的報導不但受制於報業董事會,更要徵得發行人凱瑟琳的同意,而此時的凱瑟琳出於對家族產業的保護並不贊同本·布萊德利的做法。

上世紀七十年代的美國,女人依舊沒有什麼發言權,雖然凱瑟琳身居重位,但其實她並沒有多少決策權。 一次聚會就能看出,談到政治,女人避開,她們負責的更多是人們認為她們更擅長的時尚板塊,討論著今天是報導時裝還是高跟鞋。

隨著對事情真相的了解和對各方的權衡與斡旋之後,凱瑟琳經過了一次次思想鬥爭,從最初擔心父輩的產業毀在自己手上的猶豫,到最終出於新聞媒體人的良知力排 眾議,將報導付梓發行,她頂住壓力表現出了驚人的果敢和膽識 她捍衛了新聞自由的同時,也讓《華盛頓郵報》成為了全國具有影響力的報紙之一。

坦白的說,這部傳記片的前二十分鐘,稍微有點枯燥,因為它涉及的內容對國人來說比較陌生,但 二十分鐘之後,電影漸入佳境 ,新聞媒體人與政府強權的對峙劍拔弩張,幾次具有決定性意義的對峙與爭辯,在斯皮爾伯格的鏡頭調度下,緊張刺激,怪不得豆瓣能把《華盛頓郵報》歸為“驚悚”類型。

新聞言論自由、女性平等獨立、媒體良心與經濟利益的平衡這些標籤讓《華盛頓郵報》特別具有現實意義。

在那個報業的黃金年代中,確實有一群人為著真相、為著自由寧願身陷囹圄。 電影中說“新聞是歷史的第一稿” ,雖然經歷了互聯網時代衝擊之後,如今傳統報業已經岌岌可危,但媒體從業者的準則沒變,還真相於民眾的原則一直都在。

如有侵權請來信告知:酷播亮新聞 » 豆瓣8.2分,蕩氣迴腸的大師級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