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播亮新聞
最棒的知識補給站

從需求角度分析:如何提升醫療類產品的用戶黏性

從零開始學運營,10年運營老司機帶路,2天線下集訓+1年在線學習,做個優秀的運營人。 了解詳情

醫療類產品雖然多是剛需,但是此類需求不可通過運營手段激發,只有在用戶自發產生時才會出現。 而且技術運營都不是影響用戶的主導,而是資源——誰能拿到核心的資源就能抓住用戶,產品難用如12306也不要緊。

說到產品運營,逃不開的用戶需求。 不同的產品,用戶需求不同,也主導了運營的策略差異性。 在此,以“用戶需求的可激發性”為維度,將需求大致分為以下幾類:

一、需求分類

1.不用激發的需求

此類多為涉及用戶生活服務的剛需,且頻率較高。 不用太多激發,用戶自主就需要甚至還會主動尋找此類產品。 如:O2O中的一些(外賣)、社交類、娛樂類(視頻、內容新聞)等。

此類產品中與醫療有交集的,只有健康類的母嬰產品。 其實同為健康類,為什麼其他的都是可激發需求(第2類),只有母嬰是不用激發的呢? 做過的同學們應該都知道:母嬰是強需求啊! 就是這麼彪悍沒有為什麼……

2. 可激發的需求

用戶本身並無此類需求或需求度較弱,但是通過一些運營手段,可以產生需求並使用。 這一類的產品運營手法花樣比較多,範圍也廣。 其中最典型的就是電商類的產品了,如阿里出了名的運營主導,就是從淘寶開始,大力營銷促進大家的購買欲。

而與醫療有些關聯的,還有一些周邊輻射的健康類產品,如運動類的KEEP、悅動圈、醫美類的新氧等。 需要注意的是,內容型的健康產品尚不能完全歸屬此類。 天底下沒有免費的內容,健康類內容多為運營手段而不能算是完全的產品。

3. 不可激發的需求

用戶暫時無需求,只有在產生需求時才會使用產品。 而且最重要的是: 雖然多是剛需,但是此類需求不可通過運營手段激發,只有在用戶自發產生時才會出現。

醫療類產品就屬於非常典型的此類產品,其同時具有剛需、低頻、不可控等多個因素;同時具有此類的因素的還有:出行類、生活服務中的一部分(如租房平台)等 ,但這兩種比較清晰的點是具有時間屬性,在每年的年末、畢業季等往往有個小高潮可以去抓。 醫療類產品用戶產生需求的時間點往往無跡可尋,比較難抓;所以對運營來說,往往難度較大。

以上產品因為低頻剛需,技術運營都不是影響用戶的主導,而是資源——誰能拿到核心的資源就能抓住用戶,產品難用如12306也不要緊。 如出行類過年期間的火車票資源、醫療類的專家號、租房平台的好房源等,與線下結合緊密,往往需與長期積累和投入才能做大。

二、不可激發需求產品的用戶黏性及核心服務轉化

雖然這類產品運營難做,還是可以如ADC一般打打輔助,有時可以起到出其不意的效果的。

對於這種“不可激發需求的產品”,其運營個人稱為“斷崖式”。 估計做醫療產品運營的同學都有經驗,做個拉新的活動,本身效果流量其實還不錯,但是真正轉化為產品核心服務(問診諮詢、掛號、產品購買)的用戶,往往是一片慘淡, 呈斷崖式下跌。

其實原因很簡單,拉新以及促活(某些手段)拉回來的往往還是沒有需求的用戶。 這類用戶可以說是真正的“看完即走”。 因此,如何維持住用戶黏性,尤其是低頻需求的產品,提升核心服務的轉化,成為至關重要的環節,

個人理解是:拉新活動與核心服務之間,往往需要一個強引導來維持用戶黏性,這個引導的定位是“ 讓用戶在有需求的時候想到你”。 至於這個引導是什麼,需要視產品具體定位及資源而定。

這樣的引導對於“不可激發需求的產品”,往往有以下幾種,匹配不同的產品有著不同的效果:

1.積分制

目前市面上可以說是個產品都在做用戶等級。 而對於“不可激發需求的產品”由於多為低頻,做積分往往有著天然劣勢,如租房,兩三年租一次,要積分有何用。 但是出行類依賴於早期航空公司的飛行里程製,有著天然的優勢,而飛豬拿來借用之後,也有著不錯的效果。

2.內容、社群

對於醫療類產品來說,內容先行,引導產品是比較自然的一種方法。 如現有丁香醫生的千萬級粉絲,再有來問;新氧的微信公眾號,長期科普明星整容事件吸引眼球,都是很好的例子。 而做內容另一個優勢是,同時可以兼具拉新功能,可以說是長期在用戶面前刷存在感了。

社群類產品,好大夫中的病友群可以說是社群黏住用戶的典型。

3.營銷活動

對於有付費需求的產品,營銷活動也是不錯的選擇,注意,此處的營銷活動容易走入拉新的誤區。 這裡說的營銷活動並非拉新(前面也說了,用戶沒需求是拉不來的),而是讓用戶形成一種長期的“此處有優惠”的意識。 最典型基礎的就是類似於機票打折、租房打折等。 但是一兩次的活動難以達成效果,可能需要長期的補貼優惠,對於公司來說是一筆不小的開支。 而一旦打折停止,即可能失去用戶。

但在這個基礎上稍作改動,加入打卡、分享等元素來進行核銷進行昇華,也是划算的。 如平安好醫生的“步步奪金”活動,勉強也是算是一個此類的案例,相信給平安也帶來了不少的流量。

4.其他

不同的產品屬性不同,可以從自身產品特色上深挖。 如租房類平台的時間屬性,每年年後、畢業都是兩個比較大的周期,在這兩個週期進行集中的營銷類活動,也可以帶來不錯的轉化,影響大部分的用戶,而不是 需要每個月做活動。

三、醫療類產品的“用戶黏性引導”

我們的用戶可以粗略的分為兩大類:健康用戶,醫療用戶(有醫療需求的用戶),這兩類用戶之間是可以互相轉化的,只是時間我們不確定。 像是這樣的:

而由於醫療需求的不確定性,我們難以直接進行轉化。 這樣的運營往往成為“廣撒網式”,廣泛推廣某一種引導手段,加強用戶感知,在有需求時第一時間使用產品。

其中最常見的手段就是第二部分中提到的內容運營,通過長期刷存在感,用好的內容加強感知作為引導;以及微醫曾經給用戶發掛號券、問診券等,用營銷優惠作為 引導,但對於這種方式的效果,個人不是主要影響用戶的因素,聊勝於無。

不過作為醫療產品的特殊性,用戶對於價格往往沒有那麼敏感(不然不會出現幾百元的專家號一搶而光)。 省時省力效果差的“營銷引導”和費時費力做口碑的“內容引導”,選擇哪個還需要結合公司資源而定。

初次之外,對於醫療類產品的運營,考慮還可以有另一種方式——引入亞健康用戶,也就是這樣的:

亞健康用戶可以理解為“自己或家人在疾病週期範圍內的用戶”。 對於這一類人,其醫療需求演變為可激發需求,從而運營手段也更加精準。 而亞健康用戶如何抓取,需要產品上對於用戶數據的分析和支持。

這也是綜合醫療其本身的特殊性而製定的運營策略。 醫療本身不是一個單個的服務,而是一個(複雜的)綜合流程。 其本身可以說是一個閉環:

對於一個使用掛號或問診的用戶來說,其在短則一周,長則幾年,都將處於某一個疾病的周期內,如何抓住這部分用戶轉化醫療服務,才是醫療類產品最好 的維護用戶黏性的促活方式。 我們可以分析具像到每一個環節與下一個環節的承接,最後讓患者在平台內完成整個醫療閉環。

但是由於資源的限制,可能只有醫院自有的APP可以順利走完整個流程;大部分醫療類產品還是止步於掛號服務。

舉個例子:對於在平台內掛號或使用問診的用戶,關聯診斷疾病後,根據疾病屬性及週期,提醒其進行複診,或者有資源的可以進行線上隨訪,激活用戶回歸平台。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某一些疾病(傳染病)用戶對於隱私非常敏感,因此類似的功能建議為用戶自選開啟。

除此之外,社群運營(病友群)也是很好的維護亞健康用戶的一個方式,其中最典型的為好大夫的病友群(社區)。 而關於慢病社區,自14年醫療互聯網大發展以來,無數公司曾提出此類​​概念,但是做出成效的目前還沒有。 百度貼吧曾經有著做疾病社區的最大優勢,但是可惜自己玩的人心皆失。

而對於亞健康用戶,尤其是慢病用戶來說,首次診斷其轉化至產品是最高的,因為用戶此時對於疾病最為敏感。 大量的線下用戶發掘,可以考慮與藥企合作進行。

 

本文由 @菜菜 原創發佈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 ,基於 CC0 協議

如有侵權請來信告知:酷播亮新聞 » 從需求角度分析:如何提升醫療類產品的用戶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