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歷史博大精深,源遠流長,上下五千年的歷史需要多少時間去沉澱。 中國自古以來出的成語也是數不勝數的,指鹿為馬、風聲鶴唳、完璧歸趙、臥薪嘗膽等都是我們所熟知的成語典故。 你知道鑿壁借光的主人公是誰嗎?下面為你來揭密鑿壁借光的主人公是誰。
鑿壁借光的主人公是誰
鑿壁借光的主人公是匡衡。
匡衡,字稚圭,東海郡承縣(縣治在今山東省棗莊市一帶)人。 西漢經學家,元帝時位至宰相。 匡衡家父世農夫,年幼時家貧而無燭,“乃穿壁引其光,發書映光而讀之” 是為“鑿壁偷光”成語典故的。
匡衡鑿壁借光的故事
漢朝時,有一人叫匡衡,勤奮好學。 家裡很窮,白天必須幹活,晚上他才能讀書。 但又買不起蠟燭,天一黑,就無法看書了,他的鄰居家一到晚上屋子都點起蠟燭把屋子照得通亮。 對鄰居說:“晚上想讀書,可買不起蠟燭,能藉用你們家的一寸之地呢?”
鄰居瞧不起比他們家窮的人,就說:“既窮得買不起蠟燭,還讀什麼書呢!”匡衡聽後非常氣憤,不過他更下定決心,一定要把書讀好。 匡衡回到家,悄悄地在牆上鑿了個小洞,燭光透過來了。 藉著這微弱的光線,如飢似渴地讀起書來,漸漸地把家中的書全都讀完了。 附近有個大戶人家,有很多藏書。 一天,匡衡捲著鋪蓋出現在大戶人家門前。
他對主人說:“請您收留我,我給您家里白幹活不用報酬。只是讓我閱讀您家的全部書籍就可以了。”主人被他的精神所感動,答應了他借書的要求 。 匡衡就是這樣勤奮學習的,後來他做了漢元帝的丞相,成為西漢時期有名的學者。
鑿壁借光的寓意
從鑿壁借光的事例可看出:外因(環境和條件)並不是決定性的因素,匡衡在極其艱難的條件下,通過自己的努力學習和堅強毅力,終於一舉成員。
這就說明內因才是事物發展、變化的根據和第一位的原因,外頭因只是影響事物變化的條件,它必須通過內因才能起作用。 不管怎樣條件再艱苦並不能成為學習的障礙,缺乏條件可以創造條件,學習關鍵在於願意學習以及擁有頑強的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