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好用戶的臨時需求,才可以為內容生態提供可持續發展的養料。
2月8日,百度舉行了一場為“全民VIP狂歡節”預熱的新聞發布會。 會上,百度表示要在除夕到初六這七天時間裡限時免費開放優質內容資源,來自愛奇藝、蜻蜓FM、喜馬拉雅、太合音樂等內容方的“最新大片、熱搜歌曲、熱播音頻 ”等VIP內容資源,統統免費。
在全民都在瘋搶紅包的時候,百度盤活頭部內容資源,推出內容營銷,實際上正是看中了內容生態超強影響力,而“全民VIP”就是這種“動態內容生態”的一次 試水和呈現。
良性內容生態,要從“搜索+信息流”開始
從資源類別上,百度這次的內容生態涵蓋小說、影視劇、音頻等;但從生態架構上,這些資源其實都是信息流的表現形式。 可以說,信息流就是內容生態的基石。
所以,想要構建一個良性可持續發展的內容生態,首先要從信息流入手。 與其他資訊平台單一的信息流模式相比,百度的“搜索+信息流”模式,出現了一股不同的畫風:大量本就出產優質內容、有成熟內容體系的內容方,如愛奇藝 、喜馬拉雅等紛紛融入信息流,這讓被標題黨壞了名聲的信息流突然變得高大上起來。
人們終於意識到,原來信息流不是低俗,還可以實現“優質的內容推薦”。
另外,熊掌號的出現,也反映了一個現實:主動搜索的內容質量強於被動Feed,真正的優質內容,大多數都出現用戶的主動搜索中。 畢竟,沒有誰會主動去搜“震驚,王寶強離婚後竟然乾了這件事”,更多的都是《士兵突擊》、《泰囧》這樣的優質影視內容。
憑藉搜索,百度可以說掌握了信息流的獨門秘籍,“搜索+信息流”的模式有效屏蔽低俗內容,讓資訊變得優質。 而用戶的主動搜索行為,更強化了這種良性結果。
百度的內容生態是怎麼“動”的?
千人萬元、“W+”量子計劃、千人百萬粉,三個“百億”……自媒體平台推出的各種補貼計劃眼花繚亂,除了都是砸錢扶持,還有一個共同點:內容 創作者在平台的構架下自己玩。 這實際上還是一種靜態的內容生態形式。
反觀百度呢,本行是搜索,本身就與“內容”接觸頻繁,這次的全民VIP則直接把生態體系內的各方都拉進來,可以說盤活了整個內容生態,同時,自己仍舊掌握著 架構內的主動權。
1、主動拋出優質核心內容
從本次VIP活動看,發布會宣布,會有影視劇、小說、音頻、版權音樂等多品類的優質內容資源登陸百度APP,這些內容很明顯不是傳統信息流推送中的內容,都是主動搜索 模式下才會出現的。
這說明,百度正在人工智能算法推送之外,從內容引導的角度有意識介入到信息流當中,主動拋出優質核心內容,改變了平台們普遍“只促生產,但不管消費過程”的做法。
直白地說,百度並不等著用戶需求來改變和提升內容輸出,而是從內容架設與運營上主動實現內容生態的成型。
2、頭部與非頭部共同成長
頭部化是很多互聯網生態的特徵,但並不一定合理。 微信公眾號打開率連3%都不到,這還是平均數值,一些中小公眾號打開率甚至接近於零,小玩家越來越沒有機會,張小龍這才火急火燎要出公眾號APP。
在百度推出的免費內容中,看似都是典型的頭部內容,無論在流量能力還是內容質量上都秒殺一眾內容創業者。 但實際上,這些主動搜索類的內容並不會影響被動Feed的內容,搜索+信息流一同構建的生態中,百度把它們進行了某種切割。
讓本來是頭部的內容合作方搞免費活動,百度卻實現了讓那些非頭部內容創作者受益的結果,因為用戶的湧入絕不會只消費這些影視、音樂,順手刷新信息流推送成為 一件順理成章的事,用戶主動搜索的、免費的內容軌跡也能更好地幫助人工智能識別用戶真實的偏好(相對被動選擇來說),增強推送的準確性。
從這個角度看,百度的內容生態中,既有關鍵核心內容的位置,例如愛奇藝,又讓非頭部優秀內容可以從中獲益,例如熊掌號裡的原創站長。
把握動態“節奏”,百度做好內容生態怎麼做
1、需求真偽不重要,臨時需求才關鍵
用供給側思維架設內容生態的好處是,不用過分關心用戶需求真偽。 但隨之而來的,是內容運營的節奏把握問題。 例如什麼時候推出內容活動? 究竟要把哪些內容與特定的節日匹配?
把握好用戶的臨時需求,才可以為內容生態提供可持續發展的養料。
2、內容的消費升級需要“突破口”
內容服務的變現,目前最主要的方式就是信息流廣告,而決定信息流廣告獲利與否的關鍵正是用戶信息消費習慣的養成。
換言之,想要實現內容消費升級,核心在於培養用戶消費習慣,獲取用戶粘性。
今日頭條靠消遣性、習慣性以及某種信息閱讀成癮性來獲取這種粘性,走動態運營的供給側路線的百度顯然不能走同樣的路。
因此,如何把諸如全民VIP這樣的活動更好地轉化成用戶粘性,最終更好地賣廣告,讓運營投入有更多回報,就成為一大考題。
3、流量入口由產品變成生態
在靜態的內容模式中,決定流量的是內容產品本身,而一旦轉化成動態內容運營,內容產品就不只作為個體存在,而內化到整個內容生態中。 就像百度的流量,並不依靠個體的愛奇藝,而是APP整體的內容生態對外引流。
這個好處是,平台用生態優勢樹立了自己的流量品牌,不再依靠頭部內容方。 但問題是,如何平衡生態內各方的流量利益關係? 例如,用戶看了修仙影視劇,要推薦小說的時候,到底傾斜給誰,用戶的點擊如何分配貢獻權重?
除了考慮感情,更重要的是這種傾斜的效果要經過嚴格的評估,要能夠讓流量物有所值,促進內容生態的良性發展,否則供給側內容生態就是偽命題。 這是精細化層面的問題,但留給百度的思考空間還有很多。
(完)
#專欄作家#
曾響鈴,微信公眾號:科技向令說,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 TMT新媒體“鈴聲”創始人,《移動互聯網+ 新常態下的商業機會》《趨勢革命:重新定義未來四大商業機會》作者,《網紅經濟學》作者之一,《商界》等多家 雜誌撰稿人。 重點關注SaaS、智能硬件、互聯網金融、O2O、新媒體運營方向。
本文原創發佈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於 CC0 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