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播亮新聞
最棒的知識補給站

淺析P2P理財計劃的“平”與“衡”

產品經理就業特訓營,專門為大學生和準備轉型做產品的人量身定制,60天線下培訓,包就業! 了解詳情

發布理財計劃的精髓在於,努力去達到這個動態平衡。

從散標到理財計劃

P2P在初始階段經歷過一段發散標的時期,一個散標對應一個債權,因此散標期限各異,有的甚至非常長,如果要中途退出通常是掛在債權轉讓市場等受讓人接手。

散標的最大痛點在於雖然非常合規債權清晰,但是這個散標一旦不還款就意味著投資者的錢全部打水漂。 即使平台的風控手段足夠保證本息的安全性(這只是假設,平台無法保證本息安全並且也不能對此進行宣傳),有的散標期限高達36個月甚至更多,對投資者的吸引力 非常低。 大部分的投資者偏向期限在一年之內的產品,動輒就發超過兩年期的散標,對投資者向平台與借款人的信任是極大的考驗。

再後來出現了一些以消費金融資產為主要資金來源的P2P平台,這些單筆借款金額大部分低於2000元且期限較短的資產,如果像散標一樣直接發售,對投資者的體驗將非常 不好。 誰想看見平台的產品列表氾濫著無數個融資金額只有幾千的散標? 於是理財計劃誕生了。

理財計劃的原理簡述

具體理財計劃的設計因每個平台的資產類型與運作模式有關。 但是基本的設計思路都大同小異,比如愛錢進整存寶(愛錢進是個典型,它沒有散標只有理財計劃)、人人貸的U計劃、積木盒子的輕鬆投等。

理財計劃給人用戶最直觀的感受是計劃期限較短並且選擇較多(通常平台會包裝成3個月、6個月、9個月……的整數期限),有的平台還支持持有到了 一定天數後退出,也就是申請債轉,由平台自動幫忙轉讓而不用再掛在債權轉讓市場。 而當用戶購買了理財計劃後會發現,自己的資金匹配了非常多的債權,這些債權分散並且借款期限與理財計劃的期限不一樣。 儘管如此,用戶的退出、回款和利率都是按照理財計劃的規則來,除了金額和協議能對上,其他都與底層債權沒有太大的關係。

既然是這樣,那麼是不是意味著理財計劃的持有期限和募集資金完全可以按照用戶的喜好和運營的要求去發,不用再遵循底層債權的金額與期限?

當然不是,理財計劃的發標更考驗運營能力而且搞不好會使平台出現虧損。

(接下來提一些簡單的數學知識)如果將平台的所有未結清的資產比作一個資產池,把在資金端募集投資者的資金比作一個資金池,那麼不考慮期限只考慮總額,必然 會出現以下公式:

資金池總額=資產池總額

左邊是投資人在投資金,右邊是藉款人借款的總額,當兩邊相等時,所有的資金都匹配上了資產,平台不用貼息也不用墊資,完美! 散標就是完全遵照這個原理。 但是有的人會說,光考慮總額相等還不夠,還需要考慮期限呀,你現在發的是理財計劃,與底層的債權期限不相等,那怎麼辦? 因此對於發理財計劃的平台,就有以下公式:

某一時刻的資金池總額=某一時刻的資產池總額

上面這個公式考慮到了時間的維度,也即是一個動態平衡。 而發布理財計劃的精髓在於,努力去達到這個動態平衡。

達到動態平衡的關鍵點&難點

先從公式的左邊說起……

我們先假設某一時刻的資產池總額不會變,也就是資產端沒有任何資產提前還款或是出現新增資產,那麼當資金池的總額發生了變動。 資金池的總額發生變動大概有以下幾種情況,一個一個分析:

(1)用戶購買的理財計劃到期,資金從計劃中回到用戶餘額,資金池總額減少

首先,這個問題的實質是什麼呢? 大量的資金從計劃中撤出,但資產卻沒有減少,也就是說當初投資者的錢都藉給借款人了,當前也沒有借款人還款,但是一下子投資人向平台要錢,平台哪裡 來的錢?

這個好辦,先看這一天線下是否有足夠的回款,如果財務說沒有足夠的錢,運營再發新的理財計劃募集資金彌補上這個缺口即可。 但募集效果不好,沒有及時募集滿的話,意味著這部分回款要由平台墊資,有墊資成本。

當時的運營讓產品設計了一個“本金復投”的功能,意思也一樣,鼓勵用戶不要退出,讓資金池減少的資金量降低。

由於項目的到期日是完全可以預期的,因此運營和財務需要格外關注每一天到期計劃到期的金額。

(2)過了計劃鎖定期的用戶申請退出部分或全部資金,資金池總額減少

這個問題的原理和(1)如出一轍,但是最大的不同點在於,用戶退出的發生是不可預期的。

你無法預知過了鎖定期後用戶會在哪一天選擇退出,退出多少錢。 這就是為什麼針對退出這項服務,大多數平台採取的策略是承諾5天之內退出成功,而這5天(或許更長)對於平台來說其實是一個緩衝期,在這5天內,平台募集 資金,找到“接盤俠”去接這部分退出的債權。 對於有一定流量的平台來說,5天時間募集到退出的金額並不是一個大問題,但是當平台遭到負面消息的影響,投資者大量退出導致擠兌,平台很可能因此垮掉。

解決擠兌的措施基本就兩種,一個是減少理財計劃在整個平台產品待收中的比重,一個是不提供中途退出的服務。

再看公式的右邊……

某一時刻的資金池總額=某一時刻的資產池總額

我們再假設某一時刻資金池的總額不變,也就是說沒有投資者新增投資或者發生退出,而資產端發生了變動。

(1)有新增資產,也就是有新的借款人發起借款,導致資產池總額增加

出現這種情況,發布新的理財計劃募集資金給借款人即可。 有些平台為了達到及時放款,會叫業務部門預估第二天的借款量,然後提前一天發布理財計劃募集資金(這也是為什麼有些理財計劃的起息時間是在投資時間的第二天,就是考慮 到這個因素)。

(2)借款人按時還款或有借款人提前還款,導致資產減少

由於理財計劃的期限和線下的債權期限是不一樣的,所以資產端資產減少但是資金端仍然有大筆錢在怎麼辦? 這些錢都變成了站崗資金,平台需要付出貼息的代價。

方法之一當然是業務端找新的資產補充,但是當遇到資產荒或者某段時間有大批資產結清的時候這一招並不起效,那就只能從公式的左端考慮,有什麼 辦法能讓用戶退出一些資金,達到左右平衡?

這裡舉一個實際的栗子供大家理解:去年6月的時候,運營就跟我們說下一年的6月會有2個億的資產結清,而那個月的預計退出資金只有幾千萬,難道 平台要為1億多的資金補息嗎? 而且我們也不能指望那個月業務端就一定能找到這麼多的資產能補足,於是去年6月的時候我們發布的計劃全都是12個月期限,而到了9月份,我們又發布了很多9個月 期限的計劃,年初的時候我們又發布了一些6個月的計劃。

這麼做的話,到了明年6月份,當有高達2億的資產結清時,也會有一批計劃到期而使用戶的資金退出,對沖大量資產結清帶來的影響。 我們雖然不能強制讓用戶退出,但是卻可以通過設定理財計劃期限的方式把控未來的資金流。

只要理財計劃一直發布,就需要一直考慮公式兩端的動態平衡,看起來複雜,但是其實有章可循,一般來說:

每天募集金額=新增的資產—到期的資產+中途退出的金額+計劃到期退出的金額

如果在大數據的幫助下,能達到精準預測這些變量的值,就能有規劃地發布理財計劃。

一些感悟&總結

接觸了理財計劃這麼久,也和運營一起經歷過用戶的大量退出&回款,寒冷的資產荒時期和資產多到賣不出去的時期,總結下來就是理財計劃非常考驗運營的能力,如果同時提供 了中途退出服務的話,平台還需要承擔比較大的擠兌風險。

如今監管要求對債權轉讓的界定也曖昧不清,似乎又有從理財計劃轉型為散標為主的趨勢。  但理財計劃相對散標極佳的用戶體驗,以及對底層一些運營能力差的債權再包裝都具

 

本文由 @ R你一下 原創發佈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PEXELS,基於CC0協議

如有侵權請來信告知:酷播亮新聞 » 淺析P2P理財計劃的“平”與“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