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身邊,總有那麼一些產品經理,他們做需求做的很快,或者,在我們自己的成長過程當中,有那麼幾個階段,會覺得,產品不過如此,因為我們能夠很快速的輸出方案 。 用快和慢來衡量一位產品經理的產出能力,其實是比較偏駁的看法,我個人認為,產品是越做越慢的,而不是越做越快的。
快與慢
《思考的快與慢》這本書裡詳細的闡述了人們的兩種思考模式,對於產品經理的工作而言,也是通用的。
我們在“快速”輸出方案時,往往是依賴自己的經驗判斷,因為熟悉,因為有經驗,所以我們能夠快速思考,這並不是一個值得炫耀的技能,實際上,快速輸出可能並不是一個產品經理 需要掌握的技能。
快速輸出產品方案,只是經驗的一種表達而已,換位思考,如果我們自己與對方有相同的經驗,或者對方與我們自己有相同的經驗,那“快速”也只是一種理所應當的現象 而已。
學生時代,在我們的語文課本上有這麼一篇小故事,名字叫《賣油翁》
我的記憶中,對於文中的一句話特別有感觸。
“我亦無他,唯手熟爾”,不過是熟能生巧而已,哪是什麼技能呢?
原文如下
陳康肅公堯諮善射,當世無雙,公亦以此自矜。 嘗射於家圃,有賣油翁釋擔而立,睨之,久而不去。 見其發矢十中八九,但微頷之。
康肅問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無他, 但手熟爾。”康肅忿然曰:“爾安敢輕吾射?”翁曰 :“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蘆置於地,以錢覆其口,徐以杓酌油瀝之,自錢孔入,而錢不濕。 因曰:
“我亦無他, 惟手熟爾。”康肅笑而遣之。
我國古代不乏大智慧的人,“唯手熟爾”與《思考的快與慢》中的“快”,表達的都是相同的含義。
產品方案輸出快速,有什麼值得羨慕或者炫耀的呢,不過“手熟爾”,不過是憑藉過往的經驗能夠快速判斷而已。
產品是越做越慢的
甚至越是經驗豐富的產品經理,其產出的方案會越慢,這是因為我們在向自己的經驗判斷發起挑戰。
“固有認知”是一個很恐怖的現象,一旦我們形成慣性思維,很快的就會被時代淘汰,互聯網的發展速度,遠遠超過所有人的預期,每一天都有大量的新知識,都 有大量的新技術。
而“固有認知”卻可以將我們的成長完全打斷,陷入禁止狀態,即使我們依然能憑藉經驗快速輸出產品方案,但。 。 。
曾經,餐廳是用來吃飯的,是用來滿足人們生存的需求的,現在,餐廳不只是吃飯,還有享受服務,還有養生健康。
以前的經驗,即使你曾是一位知名大廚,即便你能很快速的烹飪百人份的菜餚,也無法拒絕淘汰的宿命。
只因為,你還認為人們去餐廳僅僅只是“吃飯”
我們要時刻警惕自己的固有認知,甚至經驗越豐富的產品經理,輸出越慢。
原因無它,經驗越豐富,我們要警惕的認知越多,我們需要質疑的判斷就越多。
曾經,我們仍然認為電商產品,就是攀比價格,比誰的價格更便宜,現在,若還保持相同的看法,便是錯了。
在淘寶的背後,有更多的垂直電商,默默的吸金,默默的躲在大樹背後,收穫自己的果實,不乏摒棄低價策略,回到購物本質的項目。
諸如專注男性服裝的電商產品,還有專注童裝的產品。
當網購已經普及,網絡也不再那麼新鮮,網絡購物與商場購物也就沒有太大差異了。
因為我們要向自己的慣性認知發起質疑,作為產品經理而言,對一切正常的現象提出質疑,在質疑的基礎之上,尋找更優秀的解決方案,是我們的天職。
我們所認為的“需求”,“痛點” 也不過是比常人更加認真的對待一些“抱怨”,也不過是,對常人認為“正常”的現象,提出質疑。
零售店買東西,一定比批發市場貴,這是正常的,因為零售店自己也要生存,而且相對批發市場而言,零售店也有自己的成本支出,比如門面。
所以零售店的商品價格高於批發市場價格,難道不正常嗎?
不正常,零售店為什麼就不能比批發市場便宜呢,如果零售店直接從廠商舖貨,就可以把批發市場的成本給抹掉了,這樣就能抵消掉零售店的成本了。
正是因為,有的人把“正常”視為“不正常”,才有了現在的“網絡零售店”,才有了“廠家鋪貨的零售店”,才有了“品牌直銷店”
我們所掌握的認知越多,需要被我們質疑的“正常”就越多,我們的思考所需要的負擔也就越重。
這還因為我們所需要並發處理的信息增加的太快了。
一款產品從0用戶發展到1萬用戶,只需要1個月甚至更短,優秀的產品,甚至一周的時間就能斬獲上百萬用戶,就像最近火熱的知識答題。
伴隨用戶數量的增加,我們所需要處理的信息呈指數趨勢上升,最簡單的一種表達,是這樣的:
上週,我們所需要考慮的,不過是數百用戶的體驗,不過是數百用戶的需求,這並不難。
這週,我們要考慮的,就變成了數以萬計,數以十萬計用戶的體驗,以及他們的需求。
換做是技術角度,或許,我們會更容易理解兩者的區別,僅僅從服務器的性能,前者只需要支撐數百用戶使用,後者,則需要支撐數十萬用戶的使用。
不管是在服務器數量,還是代碼邏輯的性能,在成本上存在極大的不同。
2017年11月11日,對阿里技術團隊最大的喜訊並不是有多少訂單,有多少交易額。
而是阿里的技術,能夠從容面對比往年更高的數據峰值。
感興趣的朋友,可以搜索一下阿里雙十一背後的技術方案。
慎
對於偏後期的產品經理而言,相對於快和慢的評價標準,我更傾向於慎,準,狠這三個字的評價。
(考慮到篇幅,這裡只給大家分享其中的“慎”字。)
意味著,我們需要慎重面對自己的需求,如果阿里的技術方案不慎重,在雙十一當天出現重大技術事故,會損失多少呢?
對於現在的互聯網環境而言,一款產品從生到死,太快了,上半年獲得高額度融資,下半年也許就瀕臨破產。
這種死亡速度,以及死亡面積,遠超有商業以來的任何一個時代,“不作就不會死”,這句網絡語,用來形容互聯網死亡,是最恰當不過的了。
有幾款產品,印像比較深刻,如果沒有某個版本的發布,他的死亡並不會那麼快。
換言之,正是因為推出了某個功能模塊,做了某次改動,導致大批量的用戶流失,導致了產品走向死亡。
其實,按照正常速度發展,他們至少還有3個月,半年甚至更長的時間用來周旋,結果卻在1個月後,走向了倒閉破產。
偏後期的產品經理,面對自己提到的方案,面對自己挖掘的需求,需要慎之又慎。
有時,新功能不被使用,已經是不幸中的萬幸,更糟糕的是,因為新功能,而放棄了這款產品。
又是好長時間沒更新了,其實文章倒是寫了幾篇,但總覺得不好,也就沒有發出來,希望這篇幾經周折的文章,能對大家有些許幫助。
希望2018年,能繼續寫寫文章,和大家多分享一些產品上的心得,感悟。 也希望能夠影響更多的產品人,熱愛產品這個行業,以專業的心態,迎接新的挑戰。 感謝大家的支持,也希望2018,能與大家一起度過。
#專欄作家#
枯葉,微信公眾號:枯葉咖啡館。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 近6年經驗的產品經理,擅長社交、社區、細分群體挖掘。
本文原創發佈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於 CC0 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