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回過頭來想,在帶孩子這件事上,我著實虧欠父母太多。
離兒子預產期1個月,老婆已經辭職在家待產。但我倆都沒做夠當父母的準備,臨到頭才發現,把很多事情想簡單了——假期回去接我媽過來便是其中一件。
那時候,我們還租住在開發區一個不到40平的開間里。這樣格局的房子兩口子住著夠用,但家裡哪怕再添一個人都顯得擁擠。好在,當初看中這間屋子,便因為進門抬頭處有個可以住人的雜物小閣樓。
2015年10月4日深夜,我帶老媽來到了這間離家一千多公里的小閣樓。從這晚起,她正式成為「老漂族」中的一員。
老漂族日益受到社會關注,電視劇《老漂》就講述了一位為兒子紮根北京的老漂族的故事。(網路圖)
省城通了到北京的高鐵后,一天便可抵達北京,但這卻是她第一次出遠門。此前數十年,她一直守著老家的「一畝三分地」,連縣城都沒去過幾次,更不用說出市出省了。
習慣格格不入,
老媽在我家度日如年
到京后,婆媳二人共同生活的日子便正式開始了,開始幾天倒也相安無事。但白天要上班的我全然不知,看似平靜的局面下,二人矛盾的暗流正在匯聚,等待爆發。
長期居住農村的老媽,在生活習慣上同媳婦可以說格格不入,加之家裡常用的洗衣機、電冰箱、電飯鍋、電磁爐等電器,她在老家基本不用,好多東西得有人教。因為不識字,功能稍微複雜的她就記不住,單是一個電飯鍋的煮粥、煮飯模式調換,一個星期下來都沒弄明白。媳婦漸漸失去了耐心,嫌她啥都不會,非但幫不上什麼忙,還添了不少亂。因為臨盆在即,媳婦的脾氣較往常大了不少,雖然不會當著我媽的面說她,但因為內心「嫌棄」,便不怎麼跟她說話。
許多老漂族發現,自己的生活習慣和育兒理念與子女格格不入。(視覺 圖)
起初我以為過不了多久,我媽便能學會我們的生活方式,然而接下來發生的事情證明,我把問題想簡單了。老媽雖然嘴上沒跟我說什麼,有時候問她「過得怎麼樣」她總回答 「還好」,但來自媳婦的不滿加上生活的不適應,早已讓她在北京的日子度日如年。
直到電話里父親告訴我,你媽在北京過得不開心、有兩次打電話都哭了,我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這個時候離我媽來京不過半個多月。但孩子臨盆在即,缺乏處理婆媳矛盾經驗的我,除了周末在家做幾個老媽愛吃的菜之外,也沒再多做什麼。媳婦懷著孕,我同樣不便多說什麼。現在想想,正是自己那時候一系列的不作為加劇了事態。
婆媳關係難緩和,
我成了家中的夾心人
在家裡,老媽的話越來越少,言行舉止也愈來愈局促,彷彿完全是住在一個陌生人家,到後來,甚至連夾什麼菜吃都得我叫,不敢主動下筷。另一邊,待產的媳婦因為覺著婆婆燒的飯菜不合胃口,不得不自己下廚,微信上沒少跟我抱怨自己「命苦」。
夾在二人中間的我經常左右為難,但即便如此,也沒少干「火上澆油」的事。有一次媳婦當著老媽的面吐槽菜難吃,護媽心切的我對著媳婦說了幾句重話,媳婦回了我幾句便一個人默默在那流淚,受了委屈的老媽也跟著哭了起來,當時的我簡直瀕臨崩潰。
由於子女工作繁忙溝通少,加上語言和生活習慣的隔閡,許多老漂族難以排遣孤獨感。(視覺 圖)
好在沒過多久,兒子出生了。喜悅之餘,我盤算著這個小東西應該能緩和老媽和媳婦之間的矛盾吧。但我再一次想錯了。媳婦自認為沒過上一個「好月子」,老媽也一心想著趕緊伺候完月子回家。
兒子出生前,我們搬進了自己買的房子,一個板樓頂層的小兩居。空間雖然比原來寬敞不少,但因為要還房貸,我的經濟壓力也比之前大了許多。養家、供房,兒子出生后,我真正體會到了「一家之主」這幾個字的分量。原本希望老媽留下來常住,一家四口在北京也算有個家,可她卻是一天也不願多待了。
帶娃難是異鄉打拚者的共同困境
接下來10多個月,媳婦獨自一人帶娃,我每天早起做好飯後上班。媳婦的辛勞和付出可想而知,可自始至終,我們也想不出其他更好的辦法來解決帶娃問題。丈人、丈母娘年紀尚輕,家裡還有小孫子要帶,花錢雇保姆吧,一來手頭壓力大,二來將帶娃交託旁人,媳婦和我都不放心。
後來我漸漸意識到,誰來帶娃,是擺在像我這樣從外地尤其是外地農村到大城市打拚的年輕人面臨的共同困境。我父母那輩人也被迫捲入這個困境。一方面,幫孩子帶娃是他們眼中應盡的「義務」,他們照顧孫輩的意願很強烈;另一方面,他們又割捨不下一輩子賴以生活的地方。
養育孩子是許多外地到大城市打拚的年輕人面臨的共同困境,他們的父母也被迫捲入這個困境。(視覺 圖)
作為人子,在讓爸媽來京帶娃這件事上,我也經常陷入自責,特別是在他們過得並不開心的時候。我心裡明白,說到底,他們沒有義務幫兒女帶孩子,更沒有義務捨棄原有的生活圈子,前往一個語言不通、舉目皆是陌生人的新地方,過著怎麼也適應不了的生活,只是為著照顧孫輩。我的選擇是自私的,但又是無可奈何的。
「清官難斷家務事」,「家家有本難念的經」,這類日常俚語的真義,也只有等到成家生子后才能逐一體悟。每天眼看著從前影視劇里的婆媳矛盾,一幕幕在現實生活中上演,而被動遷徙來到大城市的「老漂族」,更為這種矛盾增添了戲碼。一個前同事甚至私下對我說,因為自家母親和老婆關係總是處不好,他曾不止一次想過離婚。
除了婆媳矛盾,生活上的不習慣、離家的孤獨感,同樣是「老漂族」擺脫不了的問題。一個在深圳工作的發小,前些年想請老媽幫忙帶兒子,誰曾想她去一天哭一天。不間斷哭了一個星期後,發小果斷把他母親送回了老家,「不行的話,只能把娃一併送回老家了,不然我媽要是哭出個毛病來,麻煩就更大了。」
儘管沒有確切數字統計,但老漂族正日漸成為大城市中重要的成員。(視覺 圖)
我不是沒動過和他一樣的念頭,但一來是媳婦堅決不同意,二來是看到研究顯示,農村裡的隔代撫育會影響孩子的智力,為著兒子的健康成長還是沒下這個決定。
父母輪番來京,
但遠談不上開心
眼瞅著媳婦全職帶娃一年多,她擔心再這樣下去,自己很難找到合適工作。第二年國慶節假期,我又一次坐上了回家的火車,將父親接來帶孫子。父親不會說普通話,同媳婦之間沒那麼多矛盾,但在北京陪伴孫子的生活實在孤清,加上家中爺爺年過九旬,身體比從前差了不少,千里之外的他甚是牽挂。在北京熬過幾個月後,父親便帶著兒子回家過年了。
2017年一到,誰來帶兒子又成了擺在我家前邊的難題。好在經過父親勸慰,老媽答應再度同我們一塊來京。說實話,有了之前的經驗,我對她的再度北上頗感意外,也有幾分顧慮。這一次媽媽堅持了下來,不過,從她鮮見笑容的臉上看得出來,她過得遠談不上開心。
轉載自微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