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播亮新聞
最棒的知識補給站

信息流的兩種境遇:騰訊糾結,百度熱戀

產品經理就業特訓營,專門為大學生和準備轉型做產品的人量身定制,60天線下培訓,包就業! 了解詳情

騰訊的基因是“IM+遊戲”,所以微信沒有必要、也不用冒險去做信息流,而百度的基因是“搜索+AI”,信息流是必要的過渡。

1.Allen的 無奈

張小龍在2018微信公開課對“公眾號會不會做信息流”做出了斷然否定,並為新媒體小編們貢獻了一個好標題:“我都不知道什麼叫做信息流!”眾所周知,微信 是有信息流產品的,比如“看一看”、朋友圈裡定向投放的原生廣告等,張小龍清楚信息流的產品邏輯並不適合微信生態。

當前絕大多數公眾號打開率低下、活躍度下降已是不爭的事實,不過微信還是一次次給了自媒體希望,比如2017年5月18日微信實驗室上線的問“看一看”、“ 搜一搜”,很快又將要上線獨立的訂閱號App了。

首先來分析下微信的信息流成果“看一看”,基於訂閱號龐大的內容生產者體量,必須用算法推薦才能做更效率分發,但限於當前日益趨嚴的輿論監管,“看一看 ”依然有編輯人工參與;加上微信要兼顧騰訊各個事業部的導流訴求,對自媒體而言,並沒有起到顯著提升閱讀量和“路轉粉”的效果,否則一些自媒體就不 會在去年10月份幻想訂閱號上線信息流了。

筆者鼓起勇氣打開幾次“看一看”幾乎都在忙著點擊“不感興趣”,這種把用戶此前以訂閱形式排除(Pass)的內容進行推薦(Push),很難說是一種改善。

訂閱號誕生四年以來,傳播已高度依賴微信自身關係鏈,一旦引入信息流這一靠底層技術驅動的截然不同的分發機制,就會打亂好不容易生長出來的“信息島嶼”和蜂巢般的 圈層,所以,不是張小龍微信不想做信息流,而是沒法做!

2.騰訊 基因

其實騰訊有信息流資訊端,如從騰訊新聞獨立出來的“天天快報”,其內容蓄水池“企鵝號”是與公眾號內容是打通的,並且還有手機QQ、QQ瀏覽器等強勢流量 分發平台,依然沒有做成信息流的王牌,那就很能說明問題了。

騰訊以IM(即時通訊)起家,十年前人們上網主要是在網吧,打開電腦首先想到是進聊天室,QQ客戶端在用戶體驗做到了領先,後來Pony預見到網吧逐漸變成專門打遊戲的 地方,QQAll in遊戲大獲成功,這奠定了騰訊至今的商業模式基礎: 社交和 遊戲 的雙輪 驅動

騰訊聯合創始人張志東(Tony)曾在接受程苓峰採訪時說回憶QQ創業經歷時說,“小公司全部人都 符合未來 的一個點上 ,其能量就會大於體量、資金、團隊10倍於己的所謂大公司,等到大公司能看懂時,小公司團隊已經過洗禮,視野、能力都起來了,在這個過程裡形成了騰訊 的’基因’。 ”

如今騰訊成為了大公司,基因繼續發揮隱形而強悍的作用。 去年的“王者榮耀”(“開黑”)、“絕地求生”(“吃雞”)等爆款遊戲都是依靠微信社交關係鏈進行擴張,給騰訊帶來巨額利潤。 張小龍曾在2017年公開課中稱小程序不會做遊戲,今年公開課上玩“小遊戲”是重點、是“正經事”。

不過,訂閱號和小程序都不需要算法做系統推薦,自媒體或開發者依托微信提供的底層架構,按照市場需求或興趣自由生產內容或設計產品,至於成不成,就看你的造化了, 騰訊相信,總有一少部分能跑出來的,所以頭部的紅利固化現象嚴重,很難被打破。

“基因”有點“用進廢退”的意味,當其他家全部人都“坐在符合未來的一個點上”,而這個點就是信息流,騰訊成為轉身困難的“大象”也就難以避免 了。

3. Feed 流為何成為百度的核心業務?

微信壟斷中文移動互聯網流量的年頭,正是昔日PC互聯網霸主百度最焦慮的時刻。 面對聲勢咄咄逼人的京東、頭條、小米的衝擊,百度瞄準的突破口正是騰訊系所最薄弱的信息流。

“手機百度”作為百度不斷聚焦資源的終端,在2016年6月百度在簡潔的搜索框首頁上線了“Feed流”,對優質內容生產者運營“百家號”給予流量和資金的雙重扶持, 以壯大內容生態,甚至有報導稱百度內部是以“破釜沉舟”決心押注信息流的。

在BAT之中,百度連接信息、阿里連接商品、騰訊連接人,如何更高效分發信息是百度的老本行。

搜索本身是用戶主動發起的明確需求,百度佔PC端和移動端80%以上市場份額,沉澱了互聯網行業最豐富搜索大數據和最清晰的用戶畫像體系,此前百度主要是做抓取和呈現網頁 內容;在引入信息流之後,就可以向用戶做內容、服務的“推拉結合”,既可“人找信息”,又能“信息找人”。

在過去一年,手百用戶量級和“千人千面”效果已超過頭條,截止2017年11月,百度信息流月活用戶超過6億,迫使頭條不斷開更多的產品線,以避 開與百度的正面競爭。

做信息流的優勢在於平台握住廣告流量的錢袋子,微信的絕大多數廣告流量收入流入給了大V及頭部自媒體,只能靠遊戲增值服務和騰訊廣點通進賬。 百度做信息流的動力還在於搜索廣告盈利模式能與信息流廣告進行無縫對接。 本來信息流廣告的前提是精準投放,對用戶而言是一條有用的信息(內容)。

財報的反饋立竿見影,2017年Q1百度營收168.91億元,同比增長6.8%;2017年Q2百度網絡營銷收入為178.83億元,同比增長5.6%;2017年Q3財報顯示,營收為235億人民幣, 同比增長29%,其中,信息流以第三季度業績為基準年化超過10億美金。

如果張小龍說“我都不知道什麼是信息流”,彰顯的是微信讓用戶免受打擾的偏執;那麼對信息流持開放和擁抱姿態的代表人物則是陸奇。 有媒體報導,陸奇在執掌百度具體業務後,把“信息流”劃歸為“主航道”之一,並由多個明星產品矩陣作為其“護城河”。

4.信息流是AI前奏

微信訂閱號App既已決定不涉足信息流,對用戶而言只是對已關注訂閱號​​更全面瀏覽;對自媒體而言,是手機端寫作和自主運維體驗升級,但是微信不會賦予其觸摸 “風口”的機會,微信要做的是守成。

儘管Feed流在不同平台上由於算法技術、內容沉澱、用戶流量的差異,其推薦體驗良莠不齊,但是信息流作為革新技術力量,會很快除微信外流量平台的主流;如今,信息流玩家形成了 百度及眾多獨角獸公司“一超多強”的局面。

訂閱號是“成也圖文、敗也圖文”,如今信息流的主要應用場景已轉移至短視頻、小視頻等形態,訂閱增粉不再是運營者最在意指標,盈利也並非軟廣 模式,而是廣告流量或直播打賞分成,因而更加依賴平台的算法推薦帶來更大曝光率。

做不成信息流,讓騰訊錯過短視頻風口,只能戰略投資快手;與此相反,信息流的積累和突破,讓百度在2017年上線“好看”短視頻之後,日均短視頻播放量超過2016 年百倍以上。 短視頻流量競爭說到底比拼的是誰的“興趣+搜索”引擎技術更好。

短期來看信息流跑的是現金流,長期來看是AI應用活躍場景,用戶在看信息流內容時,實際上也是機器深度學習的過程,只有當機器越來越懂你的時候,信息流 內容和產品才會愈發“聰明”(Smart),而這個前提是用戶的高頻交互,可見,信息流技術壁壘越來越高。

寫作本文時候,筆者了解到“手機百度”將在1月25日上線後更名為“百度”;百度創始人李彥宏登上《TIME》雜誌封面在朋友圈刷屏,這或許是百度市值衝擊千億 美金市值的信號,信息流應居一功。

信息流是百度發揮搜索存量優勢,做好AI業務部署的銜結的樞紐。 目前,手百已接入了智能語音識別(度秘)、智能圖像識別、數字營銷等技術服務,未來有望百度AI兩大戰略抓手——DuerOS物聯網系統、Apollo自動駕駛系統也有望接入 到手機百度之中,將延伸更多的生活場景,擴充移動互聯網的邊界。

結語:

騰訊的基因是“IM+遊戲”,所以微信沒有必要、也不用冒險去做信息流,而百度的基因是“搜索+AI”,信息流是必要的過渡。 微信要做的移動互聯網最好的工具,並以小程序延伸線下場景;而百度讓信息分發更有效率,還要連接萬物;二者之間的直接或間接競爭領域會更多,信息流 無疑是一個重要籌碼,對待這一未來節點的態度或許是分水嶺。

#專欄作家#

李星,公眾號:靠譜的阿星,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科技媒體專欄作者,靠譜匯創始人。

本文原創發佈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Pixabay,基於 CC0 協議

如有侵權請來信告知:酷播亮新聞 » 信息流的兩種境遇:騰訊糾結,百度熱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