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播亮新聞
最棒的知識補給站

石漢平:生活方式成為癌症的危險因素

本文作者石漢平,歡迎分享,轉載需授權!

越來越多的人們認識到,生活方式的差異可導致癌症發生的危險因子不同。腫瘤細胞的生長調節基因在分子層面上發生改變,導致與前體細胞基因組成的不同,引起癌症發生。這種惡變過程是基於特定基因的持續性突變,這些突變導致了原癌基因的激活和腫瘤抑制基因的失活。


不同國家、不同遷移人群、同一國家不同時期的癌症發生率的顯著變化顯示,生活方式、環境因素等對癌症的發生造成了很大的影響。幾十年前,飲食與癌症的關係受到了廣泛關注,這是源於人們發現,不同國家間同種癌症的發病率存在顯著差異,同種族的人群遷移到不同地域之後,癌症發生率也出現明顯不同。探明生活方式對癌症發生風險的影響不僅可為這些現象提供理論基礎,更可為整個人群的癌症發生風險降低提出指導性意見。

在這篇綜述中,我們關注由人類研究提供的與癌症發生率、死亡率相關的主要危險因子,這其中包括乳腺癌、前列腺癌肺癌和結腸癌。飲食的改善、煙草使用減量、戒煙、體重控制、酒精攝入限制等。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研究轉向富含化學預防物質的食物。若干實驗顯示,化學預防物質具有強大的預防癌症的功效,可分別在不同的階段阻止癌症的發生髮展。

乳腺癌

早期檢測手段和改良的治療方法使乳腺癌死亡率得到了穩步下降,但同時,它們也是導致乳腺癌發病和死亡的重要因素。若干證據證明,生活方式的改變能夠改變乳腺癌發生髮展的概率。首先,乳腺癌發病率因地理位置而異,這其中只有一小部分可以被遺傳學、接觸致癌物質等解釋,而剩下的大部分案例都和個人生活方式有關。女性可以通過低脂飲食、控制體重、禁煙、酒精攝入限制、定期鍛煉、避免接觸非診斷性輻射等途徑降低乳腺癌發生的風險。

1、肥胖

在乳腺癌致癌因素中,超重和肥胖是重要的組成成分,它們均可通過一定方式得以避免。有病例-對照研究顯示,絕經後婦女乳腺癌的發生率升高,其中BMI屬於肥胖範圍的女性其乳腺癌發生率是正常人的3倍。研究人員在被確診為浸潤性乳腺癌的患者中開展了一項實驗,這些患者均在手術前接受過新輔助放化療。實驗結果顯示,在平均隨訪時間為4.1年的觀察對象中,肥胖患者更易發生激素非依賴性腫瘤、三期腫瘤及擁有更短的生存時間。較高的BMI值與新輔助放化療后病理完全緩解的程度呈負相關。在患浸潤性乳腺癌女性的隨訪信息中,BMI>=30kg/㎡的女性其乳腺癌死亡風險高於BMI<25kg/㎡的女性,相似的死亡風險也出現在WHR>=0.85及WHR<0.80兩組女性的比較中,最強的關聯性發現於BMI>=30kg/㎡、髙WHR的女性。在預測臨床實驗的患者中,肥胖患者與體重水平更低的患者相比,其炎性乳癌的發生率更高。與體重正常或偏低的患者相比,肥胖或超重的患者局部晚期炎性乳癌中位總存活數與無疾病複發存活期更低,內臟複發率更高。研究人員組建了一個14709人的群組,研究對象均患單側浸潤性乳腺癌,但均無遠處轉移。交互作用分析揭示了肥胖因素在腫瘤雌激素受體產生中的作用,在對其中容量最大的那個群組做若干個預后案例分析后,研究人員證實了肥胖因素在預后中的重要性。曾有研究人員針對在1996年至1997年間診斷為原發性浸潤性乳腺癌或原位癌的1508位女性進行了隨訪研究。研究結果顯示,肥胖患者比正常體重患者史易死於乳腺癌。與體重穩定的乳腺癌患者相比,那些診斷為絕經前乳腺癌,又在20歲至診斷前1年這段時間內增重達16公斤的女性其死亡率提高了2倍多,而該死亡率不只局限於乳腺癌,亦指其他原因引起的死亡。被診斷為絕經后乳腺癌,其體重在50歲至診斷前1年之間增加超過12.7公斤的女性乳腺癌死亡率增加了2到3倍。

2、飲食

多個研究顯示了乳腺癌發生髮展與個體飲食習慣存在關聯。在歐洲女性中,研究人員發現飽和脂肪的攝入量越大,乳腺癌的發生率越高。在絕經后女性中,該正向關係僅局限於基線水平棄用激素療法。飽和脂肪攝入與從未使用過激素療法的絕經后女性的乳腺癌發生正相關較弱。大量脂肪攝入與乳腺癌的發生率上升存在關聯,其中發現存在正相關的有油酸,而亞麻油酸或飽和脂肪則未發現這種關聯。使用氫化油、玉米油進行烹調的女性其乳腺癌發生風險比使用橄欖油菜籽油烹調的女性高。飲食中的總脂肪量、單不飽和脂肪、多不飽和脂肪和飽和脂肪與乳腺癌發生的總體風險無關聯。然而,在50歲之後,飲食攝入單不飽和脂肪、多不飽和脂肪最多的女性比該兩項數值最低的女性乳腺癌的發生風險降低。BMI≥25kg/㎡的女性比BMI處於第一個四分位數的女性其乳腺癌的發生風險增加了58%。研究人員測定了年齡相一致的組織胚胎學檢査確診乳腺癌女性的紅細胞內脂肪酸濃度,發現在棕櫚酸、gama亞麻酸、9-十六碳烯酸、十八烯酸與乳腺癌發生風險存在著顯著的直接關聯。Total n-3 fatty acids和十二碳五烯酸與乳腺癌低發生率存在關聯。

3、酒精

在Norwegian歐洲腫瘤與營養前瞻性隊列研究(Norwegian European Prospective Investigation into Cancer and Nutrition cohort,NEPICNC)中,酒精攝入量越高的研究對象乳腺癌和其他癌症的發生風險越高,該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同時也發現,該研究中食用脂質魚類較少的人群癌症發生風險較高。在一群組研究中,每天飲酒1次或更少、1-2次、3次的人乳腺癌發生風險與終生不飲酒的人乳腺癌發生風險之比分別為0.81、1.21、1.38。對攝入酒的種類無偏好的、腫瘤雌激索受體陽性的女性乳腺癌發生風險更高。最近的研究顯示,每天飲酒小於1-2次的人其體內存在一個與激素相關的機制,介導更高的乳腺癌發生風驗。

在一群組研究中,每周飲酒22-27次的人與每周飲酒1-3次的人比較,乳腺癌發生風險比值為2.30。在飲酒者中,每周增加1次飲酒可將乳腺癌發生風險提升2個百分點。而每周末增加1次飲酒可將乳腺癌發生風險提升4個百分點。每周最後1個工作日之後的4〜5次豪飲可將該風險提升55個百分點。在NEPICNC中,6.4年的隨訪之後,4285名浸潤性乳腺癌的證據支持近期酒精攝入可增加乳腺癌發生風險。在一基於群體的研究中,人們發現,終生中度的酒精攝入會增加乳腺癌發生風險,尤其對於那些體質指數低、腫瘤雌激素受體陽性或乳腺癌類型為浸潤性而不是原位的女性來說。

4、射線

研究人員開展了一針對8個群組的聯合分析,其中研究對象接受的輻射照射不同,這些對象包括日本原子彈事件倖存者、美國急性產後乳腺炎患者、瑞典良性乳腺疾病患者、美國胸腺腫大的嬰兒,此外還包括2個美國結核病患者群組和2個瑞典皮膚血管瘤患者群組。接受輻射照射的年舲、輻射照射劑量均與乳腺癌發生有關,短期內接受高劑量輻射比長期接受低劑量輻射更易發生乳腺癌。同時,已患有良性乳腺疾病的女性更容易因輻射而發生乳腺癌。在一前瞻性隊列研究中,研究人員選取脊柱彎曲的女性作為研究對象,關注她們在乳腺癌發生風險因子調整后,該疾病發生風險與乳腺接受輻射照射的關係。在一級親緣關係和二級親緣關係中有親屬患乳腺癌的女性,她們的輻射照射反應更為明顯。研究比較了138位BRCA1基因突變與BRCA1基因未發生突變的女性在30歲前接受胸腔X光攝影后的乳腺癌發生情況。基因突變的乳腺癌患者比未發生基因突變的乳腺癌患者其20歲前接受胸腔X光攝影的頻率更髙,兩者30歲前接受胸腔X光攝影的頻率比平均為1.8:1。那些原先因為其他腫瘤而接受過放療或因結核病肺炎接受過胸腔X光攝影的女性乳腺癌發生風險更高。風險最高的是那些年輕時就接受過大量輻射照射或接受輻射年齡更早的女性。

前列腺癌

世界範圍內前列腺癌的發生率越來越高。諸如飲食、生活方式等環境因素一直以來都被認為是前列腺癌主要致病因索。這個觀點得到了生態流行病學數據的進一步支持。前列腺癌的死亡率因地而異,在亞洲較低,在美國和西歐國家較髙。另外,前往美國北部的移民其前列腺癌發生率增加這一事實揭示,在美國,生活方式在前列腺癌發生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1、肥胖

在美國,肥胖問題影響著超過30%的人群,同時在世界范闈內也成了一個日趨嚴重的問題。肥胖和若干慢性病,如糖尿病、高血壓心血管疾病等存在關係。肥胖也是導致前列腺癌的一個因索。肥胖與多種激素的水平改變有關,這其中包括性激素結合蛋白含量下降導致的遊離睾酮量增高。肥胖還與糖尿病和高胰島素血症有關,體內胰島素和胰島素樣生長因子水平的上升可能對前列腺癌的發展起到促進作用。瘦素含量上升和脂聯素含量下降也有相似促進作用。瘦素對於腫瘤細胞起到促有絲分裂及促生長因子表達的作用,這有利於前列腺癌的演進。在醫生健康研究中,超重和肥胖的男性與在基線水平的標準體重男性相比,有更高的前列腺癌死亡風險。在基於臨床的研究中,若臨床特質未得到修正時,肥胖與前列腺癌發生率的聯繫則並不緊密。但是,在將研究對象特質限定於PSA較低和前列腺體積較大時,肥胖則與前列腺癌發生風險提升98%有關。體重增加或減輕與所有種類的癌變之關聯不淸,對於前列腺癌來說,體重顯著增加與該疾病發生風險呈負性關聯。尤其在非裔美國男性中,肥胖與腫瘤預后不良、無複發生存率低等存在關聯。BMI與前列腺癌發生風險呈負相關。BMI大於等於29kg/㎡的男性患前列腺癌的風險最低。但在有前列腺癌家族史或BMI測定時間較早的男性中,這個結論不成立。在含有更多散發性癌個體的群組中,BMI與前列腺癌發生風險的關聯弱且無統計學意義。BMI>26.2kg/㎡的男性與BMI<22.1kg/㎡的男性相比,BMI與前列腺癌發生風險、死亡風險的關聯更為顯著,這說明患前列腺癌的肥胖男性較正常體重男性來說可能罹患更為嚴重的疾病。

2、飲食

針對前列腺癌患者的生存分析顯示,與每周食用魚類少於1次的男性來說,每周吃魚多過4次的男性其前列腺癌死亡風險低了48%。相似的關聯還出現在海鮮n-3脂肪酸攝入與前列腺癌死亡風險的關係中。晚期前列腺癌與動物脂肪的攝入量直接相關,與植物脂類的攝入則無該相關。肉類中,紅肉與晚期前列腺癌的正性關聯最為顯著。乳製品和魚類中的脂肪與該疾病發生風險無關。日攝入乳製品蛋白量越高,發病風險越高。乳製品蛋白攝入量增加35g/d可使前列腺癌發生風險提高32%。乳製品中的鈣含量也和該風險呈正性關聯,但其他食物中的鈣則對該風險不構成影響。

食用經預處理的肉、乳製品而並非鈣的高攝入均可提高該風險。研究顯示,前列腺癌遠處轉移的發生風險提高與食用紅肉類有關,這種正性關聯在患者控制了飽和脂肪酸和alpha亞麻酸的攝入量后得到了相應的壓制。肉的種類與烹調方法與發病風險無關。但是,攝入深加工的肉類可使前列腺癌和重症疾病的發生率分別提升到1.26和1.97。每周食用魚類逾3次可降低前列腺癌發生風險,更顯著的是它亦可降低轉移癌的發病風險。海產品中脂肪酸日攝入量每增加0.5g,轉移癌的發生風險就降低24%。

肺癌

肺癌死亡率在各類癌症中居首位。超過90%的肺癌患者最終均死於該疾病。約17.8%的癌症死亡是由於肺惡性上皮腫瘤,其5年生存率小於10%。90%男性肺癌患者和79%女性肺癌患者的主要發病原因為吸煙,吸煙也對肺癌死亡案例中約90%的個體造成了重要影響。與不吸煙者相比,終生吸煙者患肺癌的風險要高出20%-40%。肺癌的發生與煙中致癌物質的激活、解毒兩過程的平衡有關。致癌物質激活過程中的產物與DNA共價結合,誘發癌症。吸煙時產生的自由基可對機體造成氧化損害,引發DNA突變,導致原癌基因的激活和抑癌基因的失活。

1、肥胖

在病例-對照研究中,高WHR和肺癌間的關聯被認為是由於現在和之前吸煙者的WHR更髙而導致的。BMI和肺癌的負性關聯是可由患者的吸煙狀況解釋,而WHR和肺癌的正性關聯則可由吸煙史來解釋。現時吸煙者中,基線BMI與肺癌發生風險成負性關聯。當BMI和腰圍被相互調整之後,在現時吸煙者和曾吸煙者中,BMI與肺癌發生風險成負性關聯,腰圍與風險則成正性關聯。在女性中,未發現BMI和肺癌間的關聯,而對於男性來說,當對年齡和吸煙狀況做一調整后,研究人員發現以上兩者成負性關聯。人們使用了來自加拿大國家乳腺篩査研究的數據分析成年時的瘦弱是否是肺癌致病因素之一。瘦弱與癌症發病的關聯在曾吸煙者和現時吸煙者中均成負性,但對於非吸煙者,在接受吸煙史及其他協變數的調整之後,這種關聯顯示為正性。

2、飲食

飲食習慣在肺癌的發生髮展中起著重要作用。在病例-對照研究中,在不吸煙女性中觀察到紅茶的保護作用,在吸煙女性中觀察到運動和維生素補充的保護作用。對於男性來說,則觀察到經常性進食水果可降低肺癌發生風險。女性適當引用葡萄酒和進行鍛煉可降低腺癌和小細胞癌的發生風險,進食水果和補充維生素可降低鱗癌的發生風險。男性進食脂類物質可提高鱗癌的發生風險,而鱗癌和小細胞癌的發生風險均可由於經常性進食蘋果而降低。肺癌相對風險的下降可由經常性進食魚類和貝類水產動物,而非鹹魚和魚乾導致。女性可通過經常性進食胡蘿蔔降低該風險。研究結果同時也顯示,在不考慮吸煙和伏特加酒攝入的情況下,胡蘿蔔和人造奶油的食用均對機體有保護作用。起到保護作用的還有土豆、生菜和乳酪。類胡蘿蔔素、belts胡蘿蔔素和維生素A的高攝入所起的保護作用並不顯著。由肉類、黃油和雞蛋引起的風險只限於鱗癌和小細胞癌,而對腺癌不成立。青菜、新鮮水果、乳酪所起的保護作用是進食里依賴型的,而引用越多的全脂奶,發病風險就越高。紅色肉類和油炸肉可增加肺癌尤其是鱗癌的發生風險。以上結果提示,雜環胺在肺癌發生中可能起到促迸作用。

3、酒精

在近期進行的薈萃分析中,牛肉、烈酒和定期飲酒均與肺癌發生風險有關。前兩者為正性關聯,而定期適量飲酒則為負性關聯。曾飲烈酒者該風險也有相應提升。在前瞻性隊列研究中觀察到吸煙者酒精攝入和肺癌風險的正性關聯。EPIC分析了在研究過程中飲酒和終生飲酒與肺癌發生的關係。長期大量飲用可導致更髙的發病風險。

4、吸煙

在美國,約有85%-90%的肺癌與吸煙有關。男性肺癌發生率和死亡率是女性的3倍。研究顯示,女性並不比男性更易受煙草中致癌物質的傷害。吸煙史相似的男性和女性吸煙者的肺癌發病率並無顯著差別,吸煙與肺癌發生風險成顯著正性關聯。研究人員對吸煙造成的肺小腺癌的發生與演進做了組織學方面研究。對於吸煙者來說,肺小腺癌好發於肺上部、更易發生侵襲浸潤、演進與去分化的傾向更大。吸煙顯著提升了肺癌的發生鳳險,在男性和女性中,現時吸煙者與從不吸煙者的相對風險分別是4.4和2.8。越早戒煙則肺癌死亡風險降幅越大。甚至是在60-69歲年齡段,停止吸煙后死亡率實質性的下降提示在老年時期持續吸煙者其肺癌死亡率更高。現時吸煙行為對男、女性肺癌死亡率的貢獻分別為52.2%和11.8%,曾經吸煙的行為該指標分別為14.8%和2.8%。在現時男性吸煙者中,相對風險與吸煙頻率和持續時間顯著相關。在那些每天吸煙20-29支、吸煙史為40-59年、20-22歲開始吸煙的研究對象存在最大的人群歸因危險度。人們在一基於群組的病例對照研究中回顧、關注地區的肺癌死亡率,分析顯示,吸煙與肺癌死亡存在關聯。在35-69歲的男性吸煙者中,死於肺癌的城市居民佔54%,農村居民佔51%。平均每人因吸煙縮短的壽命為18.3年,女性該指標高達21.3年。在城市吸煙居民和農村吸煙居民中,與不吸煙的人群相比,肺癌導致的死亡風險分別高出了29%和11%。

結腸癌

結直腸癌是世界範圍內引起早逝的首要原因。細胞癌變的發生需要一定時間,應從營養結構的最佳化和膳食合理化方面對該惡變過程進行預防

1、肥胖

越來越多的流行病學證據顯示,肥胖和癌症,尤其是結直腸癌的關係密切。一橫截面研究顯示,腺癌的發病率在腹部肥胖者中更高,其中45.6%的人有1或多個腺癌發生部位,9%的人發展成為晚期腺癌。而在腰圍正常的人群中,只有25.7%的人有1或多個腺癌發生部位。腹部肥胖與結直腸腺癌的發生風險增加有關。29.5%的結腸癌患者BMI>22.5kg/㎡。在男性與女性中,BMI每上升5個單位,結腸癌的發生風險就上升1個百分點,而又以男性的關聯較為顯著。腰圍增加則結腸癌發生風險增加。在接受結腸鏡檢的患者中,發現結腸腺癌與息肉惡變隨年齡發生的風險會明顯增加。以上兩種疾病的發生率又以男性居高。BMI與這兩種疾病的正性關聯得到了研究支持。BMI高則結直腸癌的發生風險相應也較高,這種正性關聯關係不會因絕經后女性接受雌激素補充而發生改變。基線水平體重顯示女性中此正性關聯的存在,但對於男性則不成立。而對於女性來說,同時存在的還有基線BMI與結直腸癌發生風險的正性關聯。這些數據均提示,肥胖和超重與日本女性結立腸癌死亡風險相關。

2、飲食

在Physicians』Health Study中,研究人員觀察到男性研究對象魚類、魚類中n-3脂肪酸的攝入與結直腸癌發生風險成負性關聯。若干研究均顯示肉類攝入亦是致病因素之一。肉類高溫烹調過程中會產生致癌的雜環胺和多環芳香族碳氫化合物,熏肉、腌肉及其他加工肉製品可能在消化過程中被轉化成了結腸中的致癌物質N-亞硝基化合物。每天飲用咖啡的女性比從不或很少飲用咖啡的女性結直腸癌發病率更低。每日進食大於4次高脂乳製品的女性與每天迸食一次或不進食髙脂乳製品的女性結直腸癌發病率的多因素比值為0.59。每日進食高脂乳製品的次數每增加2次,則結直腸癌發病風險就下降13%。未發現肉類和魚類的攝入與結直腸癌發病風險之間存在關聯。鰻魚、蝦、貝類的攝入可提高該風險。與該風險成正相關的還有蛋類和膽固醇的大量攝入,成負性關聯的是牛奶的攝入。在對年齡和能量攝入做一調整后,發現大量食用加工肉製品可提升該風險,但進一步對體質指數、吸煙等其他協變數做調整后,這種關聯性消失。無論是近端還是遠端結腸癌,其發病風險均可通過長期食用魚類和家禽得以降低。動物脂肪與發病風險成正性關聯。當食入的紅肉類與雞、魚量之比升高時,結直腸癌發病風險也隨之升高。

3、酒精

每天的酒精攝入量>30g時,其對結直腸癌發病風險的提升作用就可以得以顯現。該關聯是經過對5個群組研究的數據分析得出的,其中女性的關聯更明顯。¼的男性結直腸癌患者都有每天飲逾23g的習慣。與從不飲酒者相比,每周飲酒一次或更多的人群其結直腸癌發生風險高出72%。但只觀察到酒精攝入與遠端結腸和直腸癌發生風險的正性關聯,未發現此種關聯在近端結腸的出現。每周酒精攝入量每增加100g,結直腸癌發生風險就增加15%。戒酒時間越長,發病風險就越低。

4、吸煙

綜合性元分析顯示,現時吸煙者和曾吸煙者CRC的發生風險與死亡風險均比不吸煙者要高。100000人一年的吸煙可將CRC發生案例數提高10.8個。吸煙時間長短和劑量大小也與發生風險有關,但只在吸煙30年之後該關聯才有統計學意義。100000人一年的吸煙可將CRC死亡案例數提高6個。結直腸癌癥狀在吸煙者中表現出來的時間比不吸煙者早。煙草使用是CRC早年發病多變數分析中唯一一個獨立的危險因素。在一研究中,研究人員選取了挪威籍的133名CRC患者和334位健康居民作為研究對象,這些受試對象均屬同一同質群組,他們的腫瘤基因均位於APC基因突變密集區之後。當病例被根據APC基因截斷突變語法進行分組時,研究人員觀察到無APC突變的腺癌與吸煙史存在關聯。吸煙史大於40年的吸煙參數只和存在APC突變的CRC有關聯。隨訪發現,現時吸煙者增生性息肉複發的概率比不吸煙者更高。現時吸煙與繼發的遠端結腸和直腸增生性息肉有關,而與近端增生性息肉發生無關。

結論

美國,每年有約150萬人被診斷為癌症。而通過對生活方式的調整,50%的癌症是可以預防的。現代生活方式導致的疾病來勢洶洶,生活方式的調整是一種生理性的、預防現代生活方式所致疾病的安全措施。要明確生活方式在癌症發生髮展中的具體作用,就需要闡明遺傳易感性及基因與環境的相互作用。遺傳因素和環境因素,包括營養、生活方式等,決定了個體對特定癌症的易感性。飲食習慣的改變與第二級預防措施的聯合使用可降低癌症死亡率。一級預防措施與腫瘤篩查與監控的聯合使用可在癌症的預防中起到重要作用。

如有侵權請來信告知:酷播亮新聞 » 石漢平:生活方式成為癌症的危險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