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現代都市琴館林立,
學古琴與開會館、喝普洱、買iPhone
被戲稱為「新四大俗」。
可見,古琴日漸備受年輕人喜愛!
34歲的斫琴師位學偉,
在鄭州市郊的櫻桃溝,
租下了兩間平房、一孔窯洞、
一方魚塘,整日與古琴為伴。
古琴,位列「琴棋書畫」之首,
但自民國開始,古琴就開始沒落起來。
直到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
一把唐琴「太古遺音」讓位學偉
領略了古琴的魅力。
位學偉是古代文物研究保護與鑒定專業,
畢業後開了一家古玩店,
閑暇時方與古琴為伴。
那時的古琴是他花800元從
北京潘家園淘來的,音色低劣。
後來,位學偉便索性關閉了古玩店,
租下櫻桃溝里的一孔窯洞,
取名「蘭音堂」,
專心致志地做起了斫琴師傅。
因為痴迷,便想擁有更好的古琴,
但「便宜的看不上,貴的買不起」,
位學偉便決定自學斫琴。
選材,畫琴樣,挖琴腹,合琴,裹布……
他努力地做好一張又一張琴,
又費勁兒地一張張拆開修整,
只因發聲不對,面板不好。
他反覆試驗琢磨,
一次次失敗,一次次重製,
終於,掌握了制琴的傳統古法,
也有了手裡古琴的韻味綿長、琴音松透。
「一張琴至少要上十幾遍灰胎,
每上完一遍都要自然風乾,
窯洞里冬暖夏涼,溫度和濕度可控,
最適宜給古琴上灰。」
古琴大體完成,
再將琴體裹以苧麻布,
可使琴身質地更加得堅固耐用,
而且音色古樸沉靜,琴韻幽深。
撇去流水線上的粗製貨不說,
一張按傳統古法斫制的古琴,
價格多在萬元以上,
好一些的可達十幾萬。
拿位學偉的來說,
他售出的手工古琴價格從3-17萬不等。
出自名家之手的古琴更貴,
可高達百萬。
閑暇時,位學偉愛在林間撫琴怡神,
一幾一凳,一琴一盞,空谷幽鳴,
一曲廣陵散遙祭嵇康。
幽幽琴韻不僅能折射出高山流水,
明月清風,
還疊映出秦磚漢瓦,
唐風宋韻……
古琴修心,
此生有琴相伴足矣。
本文由匠客街綜合原創,圖片來源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