駙馬,原始意思是「副馬」
我國關於駙馬一詞有過眾多記載。「駙馬」一詞的原始義是:古代幾匹馬共同駕一輛車,轅馬之外的馬都稱之為「附」。
《說文·馬部》中曾記載有:「附,副馬也。」段玉裁註:「副者貳也……非正駕車皆為副馬。」原來,先秦及兩漢時皇帝出行多乘車,從安全形度考慮,為使行蹤不讓世人知曉,除將自己乘的車稱為正車外,還設有許多和正車形式完全一樣的副車,同時還特地設一個替身,掩人耳目,藉以表明皇帝在「副車」上。
影視劇中的駙馬形象
漢朝時,駙馬是類似「副駕駛」的官職
秦朝時,張良會同大力士在博浪沙阻擊秦始皇,就因只擊中副車,秦始皇才幸免於難。「駙馬」一詞成為「駙馬都尉」官名的簡稱,始見於漢武帝時,當時,近侍中掌管正車的官稱為「奉車都尉」,掌管副車的官稱為「駙馬都尉」。
駙馬都尉在兩漢時多是由皇親國戚勛臣的子孫擔任,到三國魏時,何晏娶金鄉公主為妻後擔任駙馬都尉;晉代王濟做文帝的女婿後也拜為駙馬都尉,於是後世才以魏、晉這種用法為常規,凡與公主結婚的,都為拜駙馬都尉。不僅漢族如此,就是遼、金等國的帝婿也稱為「駙馬都尉」。
《遼史·百官志》記述:「駙馬都尉府掌公主帳宅之事。」不過,明清以前,駙馬的官階並不高,金時駙馬都尉僅為正四品。到了清朝,駙馬稱為「額駙」,地位才顯赫起來。清咸豐年間,咸豐帝指派駙馬為自己死後「贊襄政務」的顧命八大臣之一。
京劇中的駙馬形象
有關駙馬的「民間傳說」
女駙馬
上面說的都是關於駙馬的歷史記載,下面我們聽一段關於駙馬的民間傳說。
相傳,楚漢相爭時期,漢高祖劉邦在與楚霸王項羽轉戰疆場的歲月里,專門坐在一輛由兩人駕駛的馬車裡,衝鋒陷陣,指揮戰鬥。馬車上共有三個座位,前面設兩個座位,為車夫所坐,後面為劉邦所坐,駕駛馬車的車夫分為”正馬”與”副馬”,一正一副,輪流駕駛馬車。
有一日,劉邦與項羽在徐州豐縣與沛縣交界處鏖戰,激戰三天三夜,最後,劉邦大敗,落荒而逃。項羽乘勝追擊,窮追不放。此時,劉邦左右只剩下了一個車夫和十幾名將士,眼看項羽的兵馬就要追趕上,這時,正馬不幸被亂箭射中,當場陣亡,副馬隨即頂替了正馬的位子,駕駛馬車繼續向前奔跑,在這危急關頭,副馬頓生一計,他把自己的紅袍脫下,與劉邦的黃袍對換了一下,馬車行至一條拐彎處時,劉邦從馬車上跳了下來,副馬繼續揮舞馬鞭,向前方奔去。
項羽的將士,一直把穿黃袍的當作劉邦,拚命追趕,當趕上馬車時,車上已空無一人,只留下了一件黃袍。副馬在另一處拐彎的地方也跳車逃跑了。
後來,劉邦做了皇帝,為了報答副馬的救命之恩,到處張貼皇榜尋找副馬。副馬找到後,官封都尉,劉邦將小女許配於他,人稱”副馬都尉”,因”副馬”不雅,人們便喚成”駙馬都尉”。後來,人們把”都尉”二字也去掉了,簡稱”駙馬”,自此,駙馬便成了歷代皇婿的代稱了。
了解了上面的講述之後我相信大家對駙馬有了新認識,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增長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