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水」
有句話說:面膜敷得好,青春飛不了;面膜選得好,男友在高考。
面膜帶給人的想像是美好的:沒有什麼皮膚問題是一張面膜解決不了的。如果有,那就兩張。
大眾最常用的各類片狀面膜可謂是五花八門,什麼美白面膜、祛痘面膜、抗皺面膜……
可惜的是,面膜千百種,功效充其量就一個。
百有一用是「補水」
嚴格意義上來說,面膜的「補水」只是濕潤角質層。
在皮膚最外層有角質層,健康狀態下有 10%~30% 的成分是水。角質層外還有一層皮脂膜,正常情況下有一定的保濕鎖水功能。
但如果角質層乾燥萎縮或是皮脂分泌不足時,水分就很容易流失,皮膚就會幹燥。
這時候敷面膜,作用主要有兩個:
用攜帶的水分來「浸濕」角質層;
增加一層封閉膜,使得丟失的水分停留在角質層。
這樣一來,角質層吸水膨脹,排列得緊密整齊。在光線的反射下,皮膚就會看起來水嫩剔透,甚至有變白的感覺。
但是,可別以為這樣就補水美白了,畢竟水分只是停留在角質層而已,並沒有真正進入深層皮膚。
這就導致了:
面膜「補水」,只是暫時性的
辛辛苦苦敷面膜,角質層還不爭氣,根本守不住,水分還是容易往更乾燥的空氣中跑。
這就像是冬天穿件大棉襖,積蓄了點熱量,一脫掉,就又散失到空氣中了。
於是,撐不過多久,皮膚就又被打回原形了。
有人可能會覺得:我多敷幾次,敷面膜的速度趕超水分流失的速度,不就行了?
理論上來說挺好,然而面膜敷多了,皮膚結構會變疏鬆,屏障和保護作用減弱,反而容易受傷。
這樣一來,補水保濕不成,反而把皮膚給作壞了。
除了補水,面膜別無它用?
除了一般的補水保濕面膜,市面上的各類美白面膜、祛痘面膜、抗皺面膜多是言過其實。
這些面膜里所謂的「功效」成分,一來沒啥證據證明其有效;二來基本難以穿透角質層,作用於深層皮膚。
例如高濃度的左旋 C 或氨甲環酸(傳明酸),理論上有抑制色素和淡化色斑的作用。
但人畢竟不是海綿寶寶,不是什麼都能吸收。
敷在臉上後,能不能穿過皮膚屏障,能不能作用到目標靶細胞,活性物質濃度夠不夠等等都是問題。
不過,沒啥效果倒還好,見了效,可就得擔心了。
能快速美白嫩膚的面膜,很可能是添加了汞、熒光增白劑、糖皮質激素等。
這些添加物輕則堵塞毛孔,重則導致激素依賴性皮炎、腎臟累積性中毒。那可真是爛臉又傷身,得不償失了。
所以,廣大愛美人士實在想買面膜,就老老實實買些補水保濕的吧,花里胡哨的就別整了。
戒不掉的面膜該怎麼敷?
作為一項日常中的儀式,面膜的象徵意義已經遠超其實際作用。
飯可以少吃一頓,面膜不能少敷一張。
實在要用面膜的話,該如何正確使用?
1. 面膜要敷多久?
其實這個問題也沒有固定的答案。
不過一般來說,敷 10 分鐘左右就可以讓角質層濕潤了,且一般建議每次不超過 20 分鐘。
2. 面膜要天天敷嗎?
沒必要,偶爾用一用就行,並不是多多益善。
推薦一周一次,每周 2~3 次已經完全足夠。
用得太多反而會皮膚「過度水合」,產生角質層損傷、皮膚變薄,屏障功能受損等問題。
3. 面膜敷完後要拍一拍,按摩一下嗎?
不需要!這是常見的誤區。
拍打或按摩的過程並不能增加皮膚表層的吸收,只是在拍打的過程中蒸發到空氣中;
對於敏感性的皮膚而言,擴張的血管在拍打和摩擦時會受到進一步的刺激,增加過敏的概率。
4. 面膜敷完後要洗嗎?
大多數面膜不含刺激成分,用完臉上也不會有粘稠感,所以不需要刻意清洗。
5. 自製面膜是不是比較好?
皮膚並不是消化器官,用來吃的東西敷臉上並不見得能消化吸收。
此外,自製面膜容易滋生細菌,引起皮膚過敏、發炎。
效果不佳,不可預期風險大,自製面膜還是少做為好。
6. 面膜要熱敷還是冰敷?
平時敷面膜,常溫或是冰敷都可以。
儘管熱敷能打開毛孔,但毛孔打開後與外界接觸的是毛囊的毛根鞘,細胞間連接很緊密,外界物質很難進入,並不能促進吸收。
但如果冬天嫌冷想熱敷,也沒啥壞處。
總而言之,面膜帶來的功效只有一個:補水。
偶爾敷一下,救個急還行,至於其他功效,就別抱太大期待了。
資金有限的男孩女孩們,更不必花重金在面膜上,畢竟……拿水敷臉效果其實也差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