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承德醫學院附屬醫院南區檢驗科 李金剛
1 病例介紹
患兒女,8歲,學生,主因:發現眼瞼水腫15天加重3天,咳嗽2天入院,雙眼瞼水腫,晨起明顯,逐漸蔓延至雙下肢,呈指凹性,無噁心嘔吐,無黃疸,無發熱,無胸悶胸痛,無頭暈頭痛,尿量減少,尿色黃,排消化不浪便,否認心腦腎等慢性病,否認」肝炎」、」結核」等傳染病。否認藥物、食物和其他過敏史。查體:T:37℃ P:94次/分 R:20次/分 BP:86/58mmHg ,神志清醒,全身淺表淋巴結未觸及。咽部充血,雙側扁桃體未見腫大,雙肺呼吸音正常,未聞及干、濕性啰音。
2 輔助檢查
尿常規(入院當天結果):隱血3+,尿蛋白3+,白細胞2+,鏡檢顆粒管型2 /LPF;生化檢查(入院當天結果):TP 48.8↓,ALB 18.3↓,AST 63.4↑,BUN 13.72 ↑,CRE 105.34 ↑,UA 429↑,β2微球蛋白 8.08 ↑;血常規(入院當天結果):HGB 111 ↓WBC 6.3 正常,RBC4.15正常;PCT 0.12 ↑,抗鏈球菌溶血素「O」:69正常;血沉:44 ↑;24小時尿蛋白定量 7.8 ↑;抗核抗體譜15項(入院三天後結果):抗核抗體(ⅡF法) 陽性,抗雙鏈DNA 陽性,抗雙鏈DNA抗體149↑,抗dsDNA抗體 弱陽性;免疫Ⅱ:C3 0.408↓;C4:0.08↓。腎、輸尿管、膀胱彩超:雙腎實質回聲增強,膀胱未見異常。
3 初步診斷
1、腎病綜合征?①單純性腎病綜合征? ②繼發性腎病狼瘡性腎炎?2、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4 鏡下狼瘡細胞
圖1
圖2
圖3
圖4
5 紅斑狼瘡細胞的檢測方法
抽取患者血液2 ml 於清潔無抗凝劑的試管內,放37℃孵育15 min , 用竹籤將血塊充分搗碎, 並將殘餘的血凝塊棄除, 放37℃孵育至1.0 h, 取出用1 500 r min 離心沉澱10 min , 用竹籤攪拌上清, 使紅細胞上層的白細胞(含LEC)充分懸浮, 將白細胞懸液全部移至另一清潔無抗凝劑的試管內,再用1 500 r min 離心沉澱10 min , 再放37℃孵育30 min, 棄除上清液, 取殘渣塗片, 瑞氏染色後鏡檢。在整個實驗過程中, 前15 min 是消除影響LEC 形成的纖維蛋白原及其凝血物質的階段, 15 ~ 60 min 是遊離細胞核解聚形成均勻體的階段, 60~ 90 min 是LEC 的形成階段。由於LEC 的體積膨大和受血中ANA 的影響, 容易溶解破壞, 故整個實驗應該在3 h 內完成。
6 狼瘡細胞形成的基本條件
病人機體內必須含有:①能使中性粒細胞胞核內的DNA 解聚, 變成可被嗜中性粒細胞吞噬的均勻體的ANA(IgG);②供ANA 作用的, 已經退化的嗜中性粒細胞的胞核;③活的吞噬細胞, 主要是嗜中性粒細胞。LEC的形成原理, 病人機體內含有的ANA 與已經退化的嗜中性粒細胞核作用, 使核內的DNA 解聚, 細胞核膨脹, 形成體積膨大, 質地均勻, 圓形的均勻體。活的嗜中性粒細胞吞噬均勻體形成LEC。根據這一原理, 除具有LEC 形成的基本條件外, 還必須增加ANA 與遊離細胞核的作用時間, 促使核內的DNA解聚膨脹, 形成均勻體, 均勻體形成后, 還要有充足的時間讓活的吞噬細胞吞噬均勻體形成LEC 。將搗碎血塊的時間提前到37 ℃孵育15 min, 這時受檢血樣完全凝固, 影響LEC 形成的纖維蛋白原及其凝血物質完全耗盡。在搗碎血塊的同時,有相當部分退化嗜中性粒細胞的胞膜也會遭到破壞, 遊離的細胞核數量增多。搗碎血塊后再放37℃孵育至1.0 h, 遊離的細胞核有充足的時間與ANA 作用, 有利於細胞核內的DNA充分解聚膨脹, 增加均勻體形成的數量。活的嗜中性粒細胞也有充足的時間吞噬均勻體, 使LEC 形成增多。
7 該患者入院五天後四肢及軀幹可見散在的紅色丘疹,加之後續的一系列檢查確診為系統性紅斑狼瘡。
參考文獻:
1 血液狼瘡細胞形態學變化的觀察與臨床價值,楊麥貴 ,楊陽 ,張竹映 ,鄭善鑾,樊愛琳,屈玲,韋曉明,郝曉柯.
2 紅斑狼瘡細胞檢驗的方法改進,廣東佛山市順德中西醫結合醫院檢驗科,盧道旭張小冬李琳張明珠黃肖諺.
檢驗視界網微信平台獨家首發,轉載請註明來源及作者!